谈“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 【学佛心得】 文:浩然居士
我们诵读《金刚经》末尾时,一定会读到有“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四句字偈,到底这句偈语是说什么?也许好多人都无法知道其真正的含意。
《金刚经》全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最早的译者是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金刚经》有几个版本,但以鸠摩罗什译本最为流行。《金刚经》后由禅宗所倡导,是禅宗著名的经典。后来,由于该经长短适宜,5000多字的经文易于持诵,更重要的是,古时许多信众都这样认为,持诵此经功德显著,所以,在唐代以后诸朝代都有名僧大德推崇此经。
台湾著名禅宗大德耕耘导师曾说,持诵《金刚经》具有消灾、解怨、灭罪的功效。诵持《金刚经》的方法是:选择一本大字号易读的、不分段的《金刚经》(世面上留传的有两种:一种为分段的“分为三十二分的”;一种是不分段的)。最好是在每天早晨精神好时,盥洗完毕后,净心地念,一口气念它三遍,念时不要管经文的意思(直心持诵,不起分别心,不要默念),念完后把经一合,静心几分钟,看看心有何觉受?只有这样持诵《金刚经》,才有可能证得“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这是持诵《金刚经》的最高境界)的感受,证得这种境界(感受)后,才不会把虚幻的大千世界认作是真实的。因为外在的一切都是心的变现,都是不实的;同时,“境”又决定了心,佛教说“心本无生因境有”,这是绝对的真理。
大家是否可以回忆想想:我们的思想是不是都是现在或过去所看到、所听到或所触及到的外在,所留下的记忆?如果没有外面的境界,我们会有这些记忆、思想、或念头吗?肯定没有。但我们一般人通常做不到这一点,包括一些修行人,因为心里虽然知道外在的不实,但还会把幻觉当真。比如你今天出门摔了一跤,把脚摔破了,很痛啊!你能说这是假的吗?今天你做生意亏了本,破了财,你说这是假的吗?你不可能把这些真实的经历看成假的吧,答案是肯定的。为什么呢?
如果把世界上的一切或你过去的思想行为都看成是虚假的,那佛教还怎么会劝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如果都是虚假的,那还要什么善恶之分?毕竟我们所作的善恶之业依然是还在,所以所作的善恶业都会有结果的。俗话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也许会有人说,在前头你说是假的,后头你又说是真的,不是矛盾吗?非也。因为佛教所说的“世界如幻”是指:不要执着于过去的恩恩怨怨,过去的事情就让它过去吧,要我们把它放下;不要再执着(常想着)它,这才是佛教对世界真实的看法,也是《金刚经》四句偈真正的含义。但是,也许你说,我知道了,可就是做不到、放不下呀。简单的举个例子来说:“每年的工作评诂报告出来了,我被请愿评成一般,什么特别花红都没了。我心中一定会出现愤愤不平,非常气愤,心中十分难过。”的确,这消息会让我心里难受,但毕竟是事实,是不可改变的事实,我们依然是要接受。
所以说,历代有许多高僧大德都劝人持诵《金刚经》(或精修禅定),持诵《金刚经》到了最高境界就是“正受”,有了正受,你才能“达世如幻”,你才能放下啊!从今以后,你就不会再执着于过去的恩恩怨怨,也不会担心未来会怎么样?因为你只活在当下,把一切都放下了,你想:这岂不是人生最幸福、最快乐的事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