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来的佛缘(上篇) -- 【佛缘传奇】之一 本刊特约:王若冰

18岁的小芳,在母亲王书敏的支持下毅然地抛下红尘,走进一派宁静的佛门。

这个举动,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还很保守的中国来说,无疑是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一块巨石,怎能不激起千层浪花呢!

左邻右舍纷纷摇头,不理解小芳的举动,更是骂这个妈妈糊涂,多美丽的一朵花儿啊,怎么就不让它绽放呢?人生才刚刚开始,为什么就看破了红尘出家为尼啊!

在重庆工作的姐姐听说了,马不停蹄地跑回家来,硬是把剃光头身穿僧衣的妹妹拉回家来,并声泪俱下地埋怨妈妈不称职,这不是要断了妹妹花儿一样的前程和人生吗?妈妈知道自己辩不过有学问、见过世面的大女儿,只得默默地听着,暂时同意她的决定,让小芳还俗。

大女儿难得回家一趟,母女三人亲都亲不过来,哪有时间争吵呀,母亲王书敏一味地接受大女儿提出来的所有条件,更劝小芳听姐姐话。就这样风平浪静地过了一个月,小芳的头发也长出来了,姐姐才算放心回重庆。

尊重小女儿的选择

姐姐走的第二天,小芳就告诉母亲,她不能半途而废,要回庵里了。王书敏看着平静如水的小芳那圆圆的双眼,只对她点了点头,在小芳走出几步时,她还是说:“学真,你自己决定人生路要怎样走。”

学真是小芳的法号,王书敏这样说,是怕大女儿又埋怨自己,说自己是一厢情愿有意误导不懂事的小芳,才使她不得不去出家;母亲更明白,佛祖是不会强求任何人的,只有一心向佛的人才能有缘走到最后,才能真向佛。眼下,小芳毕竟还小,万一有一天她的心被姐姐说动,真要还俗了,不也会回过头来埋怨做母亲的吗,所以母亲叫着她的法名,这表示她让小芳郑重思考的意思,也就是让她自己想好了,走与留都在这一念所决定。

学真平静而坚定地看住母亲说:“放心吧妈妈,我会一直走下去,永远追随佛祖,走好自己选定的路。”

王书敏看着学真的步履是那么坚定,眼神是如此的淡然,她自己也不知道是支持,还是劝慰这个刚初中毕业的小女儿。对只有18岁的小芳来说,她确实还不知道什么是人生,而佛祖也希望招收这样的孩子,只有年轻人才能更好、更扎实地发扬佛教的宏伟大业!再想想,按世俗人的看法,大女儿的埋怨是有一定道理的,正是因为自己从小受奶奶感染,一心想信奉佛祖,只可惜生不逢时,当年在破旧立新的年代,宗教都成了精神毒品。王书敏也只能偷偷地念点“阿弥陀佛”。长大成人后,嫁人生孩子,过着普普通通的日子,可是她心里依然装着佛祖,谁也无法驱走。这些年,国家的政策有些松动,准许沉睡多年的佛教小范围活动,王书敏的姐姐先她一步走进了县城里的“大慈庵”,自己就隔三差五也去上香跪拜,跟着念念经,只可惜自己没文化,只能鹦鹉学舌的跟着师父念,却还是不懂其中的意义,只有一颗虔诚的心。

每天念佛回家,好奇的小芳就问她念的什么经,她也说不清所以然,只苦笑着说:“现在真好啊,女孩子也能上学识字,你们这一代人真幸福呀,像我们这睁眼瞎(文盲)太可怜了。”

“妈妈,你下次把那经书拿回来让我看看写的什么,能把你们都迷成这样子?”

“小孩子别乱说话,佛祖无处不在。记住了女儿,你可以不信佛,但不能不敬佛!”

小芳看妈妈的脸色如此凝重,声音又这样严肃,她急忙低下头写作业,偷偷地伸了伸舌头,不再说话。

初次接触佛法

一个星期天,小芳对姨妈的行为更为好奇了。她反复请求妈妈一定带她去庵里玩玩,她一再向妈妈保证说:“我不但认真拜佛不捣乱,还可以帮妈妈听听那些含糊不清的字到底说的是什么,也顺便看看生病的姨妈。”

妈妈觉得小芳说的有理,再说佛家是广结善缘的,愿与任何人结缘,她没有理由拒女儿到佛堂;于是,妈妈领着小芳来到大慈庵。看着小芳有模有样地学着妈妈行跪拜礼,每一拜都是那么标准又虔诚,母亲觉得这个女儿有点自己小时候的影子,她真想立马把小芳交给大师父,可是,她犹豫了好久,直到回去时,她还是决定放弃。

小芳的到来,给平日只有三个年迈老尼的大慈庵带了少有的欢乐,就是来祭拜的居士们,也多是中、老人,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像小芳如此妙龄的女子出入寺庙很是不多见,何况在这个偏僻又落后的小县城呢?最重要的是小芳到来的一天时间里,不但庵里的笑声里含着糖,就连佛祖也微笑了一样。只见她认真地给各尊佛像的衣服都掸了一遍,小心翼翼地给脸上擦洗干净,把各个房间的地扫了一遍又遍,一会儿帮那个师父洗衣服,又给厨房里水缸打满水,干活累得满头大汗,却咯咯地笑个不停。老师父看着她如燕子一样飞来飞去,眼里是羡慕,心中是欢喜,特别是大师父,忍不住想,要是庵里有个如此年轻又勤劳的小徒弟该多好啊!

确实是大师父担心的那样,当时的环境,自身都难保,公安上的人,隔三差五来清查一下,逼着大家各自回家,别迷信佛教,他们说世上哪有神,只有人,人才是主导这个世界的一切。

显露出家的意图

自从小芳来过后,隔三差五总是来庵里拜佛,她找遍庵里仅有的两本经书,是那样痴迷地读,很绕口的经文,多少来庵里敬香的识字香客都把经书念得文不成文,句不成句,而这个只有初中文化的小芳,怎么一念就有了经韵。大师父微闭双眼一听,就听出了诵经味,她虽不识字,却听过别人念经的。大师父听了,就让小芳大声地念出来,三个老尼听得津津有味,竟然忘了吃午饭,直到大家读完了一章,才有人想起时间不早了。当天晚上,在三位师父的挽留下,小芳充当了她们的引读人,念起了“心经”。

后来,若是小芳几天不来庵里,师父就托人捎信,问小芳在忙什么,小芳则总是找尽一切机会来庵里学念经书。以前,她总认为师父们念来念去就那些经文,通过进一步学习,她突然觉得,佛教原来是如此伟大,读经越多,越让她爱不释手,又如饥似渴,那天她竟然跟大师父商量说,她想在庵里留宿几日,把大师父新请来的《地藏经》好好读读,她想读完读懂。

《地藏经》终于读完了,她静静地跪在大师父面前说:“我要出家,请师父收我为徒?”

大师父都惊呆了,心里一阵欢喜,难道自己的心事让小芳看透了,不,这不可能,凡要出家,不但自己愿意还得父母同意才行,眼下小芳的姨妈虽在庵里,却也不能代表她父母的意愿。近来,大师父对小芳细心观察,虽说小芳前世今生都有佛缘,到底她还是个孩子,这事急不得,缓一缓最好。大师父想到这儿,低下头对小芳说:“孩子,你虽有佛缘,出家可不是儿戏,你才只读了两本经书,看来你还得回家跟父母商量一下,好好地仔细想想,再说吧。”

小芳回到家,先跟母亲说了她在庵里读佛经的感受,特别谈了《地藏经》对她的启示,说我们每个人前世今生都罪孽深重,心里的“贪、嗔、痴”之念太多,她觉得自己虽然年幼,也存在着不少原罪,问母亲是不是这样,母亲本就有佛根在心里,对女儿的话当然赞同,于是,母女两一唱一合地就《地藏经》展开浅显的探讨。小芳很聪明,她明白自己的想法一定能得到母亲的赞成,可父亲是什么态度,她心里却没底,就采取了如此策略,与母亲讨论佛经,用佛经的理论来说服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