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佛教八大圣地 -- 【佛国遗踪】文:克难

印度拥有悠长的历史,丰富的人文,绚烂的风景,其魅力悠远绵长难以言表。印度同时也是佛教发祥地,经2555年的历史,让今天的佛弟子们无不想往着这片佛教圣地。如今,许多佛弟子到佛陀当年出家、得道、涅盘的圣地朝拜,作为佛弟子一生的愿望。

虽说今天的印度不是一个佛教国,但佛教遗迹依然是很多,特别是佛教古城依然是散发出浓浓的佛教气息,让人缅怀着佛陀那永不消失的慈悲气氛。

释迦牟尼成佛地菩提迦耶

菩提迦耶(Bodhgaya),位于印度比哈省(Bihar)境内,距离现代化的迦耶城大约16公里;距离加尔各答约607公里。这里的土地肥沃而富足,平原上散布着翠绿的水田,由帕尔古(Phalgu)河(即古代的尼连禅河Nairanjana)灌溉着。

佛佗初次讲法的鹿野苑

鹿野苑是佛陀与他5位弟子重聚后,首次宣讲佛法的地方。达克佛塔 (Dhamek Stupa) 就矗立在当年佛陀讲经的所在地。游客到这里还可以看到阿育王石柱,这个石柱据说就是为了纪念他访问和设立僧伽而建立的。

佛陀修行地王舍城

王舍城,古名Rajagrha,原意为“王之居所”,距离西南方的菩提迦耶(Bodhigaya)约90公里,距离西北方的巴特那(Patna)约100公里,是佛陀时代恒河以南强盛的摩揭陀国(Magadha)的首都。由于摩揭陀国频婆娑罗王(Bimbisara)的睿智领导与政治远见,使得当时的王舍城成为北印度革新宗教的新兴之地,许多修行团体都选择在其国城境内游化讲学、修行安居。

佛陀一生中在此讲经说法有十数个雨季之久,佛教僧伽们的第一座精舍即位于此城内,早期重要的入室弟子;如舍利弗、目犍连、大迦叶等,均于王舍城内皈依,此外, 佛陀入灭后的第一次经典结集,亦在城郊的山中。佛陀的足迹踏遍了王舍城,它的地位有如 佛陀正觉前修习智慧、正觉后弘法解惑之校园。

玄奘取经地那烂陀旧址

那烂陀寺(Nālandā Vihāra ),位于巴特那与伽耶(Gaya)之间,距离巴特那约60公里。它是五至十二世纪时世界佛教学术的中心,鼎盛时曾聚集一万多名的僧人和学者,我国高僧法显和玄奘都曾先后到过这里访问和修习佛法。玄奘当年从戒贤大师处研习经文,戒贤是世亲菩萨所传法相宗嫡嗣,以玄奘为旷世龙像,为他开讲《瑜咖师地论》、《顺正理论》、《显物论》、《对法论》、《中论》和《百论》等。玄奘在这里研究经文五年,后来又南游巡礼,访问其他的印度高僧,然后又重返那烂陀寺,并为寺内僧人讲授《大乘论》及《唯识抉择论》,还用梵文着会宗论三千颂,深得戒贤大师及僧众的称赞。后来玄奘应戒日王之邀,主持曲女城辩论大会,立大乘教义,被各种异教邪说,在18天的辩论大会期间,无人能够难倒他,因此被尊为中国的“大乘天”。

悉达多王子时代的遗址

佛陀王子时代的迦毗罗卫遗址(Kapilavastu),位于印度北方邦境内的毕波罗瓦(Piprawa)遗址一带。早在1898年,英人佩普曾在此地一佛塔中发现一个滑石制的舍利壶,上有婆罗迹字体的铭文:这是释迦族的佛世尊的遗骨容器,是有名誉的兄弟及姐妹、妻子们(奉祀)的。

佛陀停留讲法地舍卫城

舍卫城是佛在世时最大都城,在2555年后的今天,只剩一个称为沙耶马耶(Sahetha-Mahetha)的小村落。这是悉达多长者 (Sudatta Anathapindika) 向波斯匿王的太子祈陀(Prince Jeta)所购买而献给佛陀的,随后盖的僧仿大到足以容纳10,000人。佛陀在此度过长达25个夏安居,占了其住世岁月的一半以上时间。今天此地尚遗留许多佛寺、塔、僧坊的基址。

最后说法地毗舍里

毗舍里(Vaishali) 是佛陀教授《维摩诘经》、《药师经》、《楞严经》的说法圣地,这里既是佛陀宣示将在3个月后圆寂之地,也是第二次佛经结集会议(700僧众结集)的地方。

佛陀在39岁左右初次来到吠舍离,日后也经常在此游化讲学,在这座王城近郊,世尊首次接受了女众出家。第一位请求出家的女众,就是自小抚养佛陀长大的姨母——摩诃菩提夫人,她还带着佛陀的俗家妻子耶殊陀罗等数百人,佛陀缘于当时印度环境和僧团制度一直没有答应,最后在此地终于同意妇女受戒出家,在当时不仅打破了种姓制度,也打破了两性界限,是佛教史上重要的里程碑。

佛陀涅盘所在地拘尸那迦

拘尸那迦(Kusinagara) 是古印度佛教遗址。传为释迦牟尼涅盘处。为古印度末罗国的都城。4世纪法显来此时,已人烟稀少,大部寺院稳如泰山圯。7世纪玄奘到此,更是荒无人烟。1853年,英国学者发掘了这一遗址。现存主要文物有约在5世纪雕刻的释迦牟尼涅盘像(1833年发现),侧身卧于石榻之上;佛像与榻是一块整石雕成,并刻有阿难等弟子像和铭文。现该像保存在新建的大涅盘堂内。另有大涅盘塔、安伽罗塔等。现又新修了一些佛教寺院,其中包括一座名为“双林寺”的中国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