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华山报恩寺 -- 节能环保新一代寺院

缘起

1942年农历新年的除夕,是新加坡历史上抹不去的血腥日子;日军在武吉参督(当年的鸦片山)进行一次惨绝人寰的灭绝性的大屠杀,死亡的阴云重重笼罩着整个岛国。

报恩寺就建立在当年屠杀场不远处,有如地藏菩萨掌上的摩尼宝珠,照亮在黑暗中迷失的众生英灵。已故李俊承居士用自己毕生的积蓄购得这片土地,并在此设立地藏菩萨的道场,以菩萨的大慈悲功德力来慰籍在战争中牺牲的众多英灵的冤魂,以求他们早日脱离苦海。报恩寺成立于1954年农历3月9日。经过50多载的岁月,如今报恩寺不仅是指路的明灯,更是环保先锋——一座现代化的环保节能的新一代寺院。也是新加坡第一座独一无二的环保丛林。

报恩寺的宗旨

报恩寺是新加坡最早期注册的慈善机构之一(慈善机构注册号009)。长期以来,报恩寺以促进和谐、和平、和睦为宗旨;促进佛教派系的交流、促进宗教关系的和谐、两代人之间的沟通和理解,以及环境保护与节能环保。

促进佛教派系的交流

报恩寺的第一任住持是一位主修小乘佛法的美籍法师苏曼迦罗法师。虽然归由苏曼迦罗法师管理,报恩寺至今,依然保留着大乘佛法的修持和传统。这也就说明了,在不生不灭的涅槃上,大小乘本无一丝的差异,并不互相冲突,而在修持上是互相补足的。实际上,佛法是无分别的,大小乘的分别不在佛法本身,而是众生心量的大小。

这些年来,报恩寺慷慨解囊支持由本地其他宗教所经营的慈善机构,及他们所筹备的公益活动,为此,报恩寺充分尊重不同的宗教,不抱有任何偏见。在佛法修持方面,为了让信徒在佛所说的八万四千法门中选择一种适合自己的法门,进行深入的修持,报恩寺不时邀请各佛教派系的长老、领袖或专家学者,到寺院开设课程或专题讲座及举办法会或活动。

目前,以小乘教法为主的“佛友联谊会”,已举家迁移到报恩寺,佛友联谊会的宗教顾问阿占巴汉,深受英语源流的年轻佛教徒尊敬与爱戴。

促进两代人的沟通和理解

几十年来,信徒为了悼念二战死难的英灵,信徒一如既往地到报恩寺参拜地藏菩萨,从不间断。为了这些年长的信徒,报恩寺在重建规划时都充分考虑这些乐龄人士的需求。

比如,各种设备的安装位置和高度使用,都基于方便以轮椅代步的年长信徒使用。水龙头开关一律采用摇柄式的,以方便有关节炎的年长信徒。寺院内地面无隆起的小坡,特设的轮椅通道,从报恩寺的山门延伸至电梯前。目前,报恩寺也正在积极地探讨在寺院内安装为电动轮椅使用者,提供充电设备的可能性,希望能够让更多的年长信徒受益。

这些年来,报恩寺从不间断地举办发人深省的中英语佛法讲座,邀请国内外的大德与信徒共结佛缘,分享佛法的智慧。深受不同年龄层的关注;再加上佛友联谊会的年轻一代的信徒常来报恩寺,随处可见两代人聚在一起和乐融融,共同地沟通与交流心得。

目前,报恩寺以“健康生活,安享晚年”为宗旨,在寺院内开设了乐龄活动中心。中心经常举办一系列的活动,以便提高乐龄人士对保健护理及财务资金管理的认识;除此之外,乐龄人士还能在中心结交到更多志趣相投的新朋友,使他们的生活过得更充实。

在这现代化设施的寺院中,老、少佛教徒都能欢聚一堂,欢声笑语溢满全寺院,寺院内的气氛一片欢乐祥和,其乐融融。

促进节能环保

告别了昔日简陋的报恩寺,如今以回归自然的概念建造,以微微吹来的山风取代冷气,一来减少了冷煤危害地球,为环境保护尽一分力,二来亦可节省大量电费支出,降低寺院的运作成本的新寺院。

报恩寺依山而建,绝佳的地理位置使寺院能借助安装在屋顶上的风力发电机,源源不断地把风能变成寺院使用的标准市电,其节约程度非常可观,这也就是所谓的绿色电源。

在保护森林资源方面,寺院内女出家众的寝室内所采用的家具,都是以快速生长的竹子所做成的。以竹代木有利环保,竹子只需3至4年便可成材,砍伐后还可再生,对于抑制环境恶化、减缓全球森林逐渐消失的趋势,不失为一种优质的替代材料。在节水节电方面,寺院内备有雨水收集系统,把收集到的雨水,采用简单的处理后,用于冲洗厕所、浇盆栽等等。寺院内安置微型水轮发电机,利用流水冲击水轮转动,从而带动发电机发电,所产生的电能可用于电动轮椅充电设备上及寺院内外的装饰照明。

寺院的屋顶也装置了太阳能电池板。太阳能电池板在白天吸收阳光,被储存的太阳能可为厨房提供热水,及用于淋浴。

报恩寺深信只有通过互相交流才能得到发展,而知识的交流越广,效果就越好。基于这个信念,报恩寺积极与环保主义者或学府分享心得及所收集到的数据。任何环保主义者,无论国内外,皆可组团参观寺院所使用的环保技术。报恩寺不遗余力地推广环保理念,旨在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促进环保行为,以便保护我们的地球家园。

照耀未来的明灯

在50多载的岁月里,报恩寺主要依赖志愿者的参与。自开山以来,所有董事分文不取,完全相信报恩寺的信仰与宗旨(照亮未来的一盏明灯)。报恩寺的志愿者默默奉献,全心全意服务报恩寺,真正的体现出“取自社会,回馈社会”的真挚之情。此稿由九华山报恩寺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