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法印? 四法印? -- 半山居士

什么是三法印?什么是四法印?三法印和四法印有什么差别?这几个问题经常困扰着一般的初学者。

三法印这个概念,早在唐朝之前,在汉传佛教中已被确立。隋代天台智者大师在《法华玄义》中就有这么的记载:“《释论》云:诸小乘经,若有无常、无我、涅槃三印,印定其说,即是佛说,若无此三法印之,即是魔说。如世之公文,得印可信,故名三法印。”

这里的《释论》就是《大智度论》的略称。印,就是印证的印,梵文作牟檀那(mudra),也就是说上述三种法,是经过佛陀所印定的,是绝对可信的,也绝对不是魔说。

智者大师接着说:“无常印谓:世间生死及一切法,皆是无常,众生不了,于无常法中执为常想;是故,佛说无常,破其执常之倒,是名无常印。无我印谓:世间生死及一切法,皆是因缘和合而有,虚假不实,本无有我,众生不了于一切法强立主宰,执之为我;是故,佛说无我,破其着我之倒,是名无我印。涅槃印,梵语涅槃,华言灭度;谓:一切众生不知生死是苦,而更起惑造业,流转三界。是故,佛说涅槃之法,令其出离生死之苦,而得寂灭之乐,是名涅槃印。”

后世的学者,将智者大师于《法华玄义》的另一理念“一实相印”加入三法印之中,而成“四法印”。《法华玄义》说:“一实相之理,无二无别,离诸虚妄之相也,如世之公文,得印可信,盖如来所说诸大乘经,皆以实相之理,印定其说,外道不能杂,天魔不能破。若有实相印,即是佛说;若无实相印,即是魔说。”就这样,从小乘的“三法印”演变成大乘的“四法印”:诸法无常、诸法无我、诸法实相、涅槃寂灭。

天台三法印中不强调“苦”法,把“苦”法包容在涅槃法中,唯有导致生死之苦寂灭,才能获得涅槃之乐。天台宗的这一种说法,当然不符合部派佛教颇为强大的“一切有部”所说。小乘佛教认证《无我经》(AnattalakkhanaSutta) 为佛所说的第二部经(第一部为《转法轮经》),经中强调“无常”、“无我”是“苦”因;“苦”是“无常”、“无我”所造就的“果”;唯有“苦”灭,才能获得真正的解脱。因此,认为三法印应该是:苦、无常、无我。这一来,《无我经》也被冠上了《三法印经》的别名。佛陀说《无我经》时,没有提及涅槃,只提及解脱之道,因此依《无我经》的三法印,也就没有涅槃寂静了。后来依《涅槃经》加入“涅槃寂静”而成“四法印”。

也有些上座部学者,认为“四念住”就是四法印。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行无常、观法无我,这不净、苦、无常、无我和涅槃四德常、乐、我、净,成了鲜明的对立与统一。涅槃四德于世间法成为“四颠倒”,不净、苦、无常、无我却成了“四法印”。

当大乘佛教中观思想在中国获得全面的发展后,三论宗的学者们,把“诸法是空”加入三法印中,成为无常、无我、空、净的四法印。也有某些大乘学者认为四法印应该是:苦、空、无常、无我。

清代学者,喜欢搞汇编的工作,企图把诸法无常、诸法无我、诸法实相、诸法空相和涅槃寂静揉合成“五法印”。这种说法是行不通的,“实相”和“空相”是对立的,依大乘部派的有宗,实相不绝对是空相,而空宗则认为实相即是空相;无法从其中找到共同点,也无法做相对性的统一,因此四种不同的“四法印”是共同存在的,认可哪一种“四法印”,就取决于你当时站在什么宗派的立场上去分析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