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严中的慈祥--悼念法坤法师的大悲精神 -- 【特别报道】 文:释永佳

《增支部》里有一段经文:“一个好人的入世,是为了给周遭的许多人带来利益、快乐与幸福。”这段经文正是法坤法师一生的最佳写照。

法坤法师就是秉承着佛陀的慈悲与智慧并用的精神,无怨无悔、尽心尽力为佛教事业及社会公益奉献一生。

她创办了安老院,让无依无靠的老人在晚年时有一处栖身之所,体现了佛教大慈大悲的精神;她兴建了大悲中心,让儿童、青少年有个健康的活动场所,并借此听闻佛法,种下得度因缘,更是佛教讲求智慧的具体表现。

法坤法师原籍中国广东番禺人氏,9岁随母南来,创立观音楼,1959年,30岁的法坤师发心出家,1965年,法坤法师把观音楼改成大悲院。1983年法师又自置院后地段,创建大悲安老院,院里收容了超过200百名老人。之后法师还兴办了大悲乐龄休闲中心,并开办了三间托儿所以及专门为女性精神病患者所开设的彩虹度假村。

回顾法坤法师的一生

法坤法师的母亲周秀琼女士,1938年从中国广州携女潘善桥(法坤法师)来到新加坡,当时的潘小妹只有9岁。周秀琼女士是一位中医师,开始的时候,在牛车水地带租下一层楼悬壶济世,从事中医针灸的工作。但是,由于周女士是位虔诚的儒释道信徒,把筹到的钱全部寄回中国总部去,这也致这一家庭面临着严重的经济问题。

由于潘善桥从小就在一个与佛化环境中成长,自然对佛教产生了亲切好感,也特别喜欢亲近出家人。

同年,周女士斥资买下乌桥区惹兰甘马挽(Jalan Kemamam)7号一块2万4000平方尺的土地,建立观音楼,收容了30多位孤寡单身老人,这就是大悲院的前身。

潘善桥童年期间,心中早己种下了菩提种子。在18岁时, 开了一间杂货店让她打理,所以从18岁到30岁之间的岁月,她几乎都是在杂货店中度过的。但也就在这段时间里,让她有机会接触许多高僧大德,开始萌起了出家的心念。

每天在杂货店奔忙,谁都不会没想到,看起来相当平静的生活,正面临着身心巨大的磨炼。在那时期,周妈妈开始组织标会,而且是会头。刚刚开始的时候还不错,一切都相当顺利。不料,接下来那些标到的会员最后都不还钱,一走了之。

为了平衡开支,只好收留更多的老人,每位老人只要纳交三百元,一生的吃住丧葬费就由观音楼全权负责。老人们的纳费被用来填补会钱的亏空,而老人的生养死葬费就没有着落了,这一笔庞大的费用压力,使得周妈妈疲于奔命。终于有一天,毫不知情的女儿得到了母亲突然失踪的消息,而自己一直看管的杂货店也已经被母亲顶让给别人。

周妈妈“走路”后,潘善桥继承母愿,延续母亲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精神,接掌了观音楼。自始感悟人生无常,因缘成熟,皈依三宝,礼慧僧长老为师。1957年,30岁的潘善桥正式皈依慧僧长老门下,并由昌熙尼师为其剃度。法坤法师和几个姐妹互相扶持,继续支撑整个观音楼的运作。

1958年某天,法坤法师突然接到母亲在马来亚病危的消息。她知道妈妈看到自己的女儿出家了,一定没办法接受。但是,法坤法师还是来到母亲床边,周妈妈看到现比丘尼相的女儿,果真气愤填膺。但法坤法师默默地,把病重的母亲接回新加坡奉养,直到母亲往生为止,法坤法师始终随待在侧。

1964年,是不寻常的一年,与法坤法师一同为老人打拼的几个姐妹们,眼看老人院不能再撑下去了,有的还俗回香港嫁人,有的放弃了这个道场,然而,就在这时候却出现了一个改变法坤法师,以及观音楼命运的高僧大德演培长老。语重心长地告诉法坤法师:“观音楼是佛教的事业,你一定要守住,而且要扩建,这样才能接引信众,让更多人接近佛法。钱的问题你也没必要担心,观音菩萨一定会护持的!”

于是,法坤法师就真的把这个佛教事业交给了菩萨,自己只是一心一意地开始找人画图设计新的道场。从1964年开始筹划至1966年最后竣工,一切都很顺利。从此,“观音楼”改名为“大悲院”,并且收容了70多位老人。

1966年,法坤法师在光明山普觉寺圆受具足戒。

从此,法坤法师一力承担起观音楼老人们生养死葬的责任,为了让老人们可以得到安顿,她无日不为三餐而奔波,而且把所有可以让老人住的地方都腾了出来,晚上自己就窝在楼梯下睡。

创建大悲安老院

1975年,法坤法师创建大悲安老院,于1983年竣工。并在院内设置骨灰安放处,一方面照顾老人,一方面安放骨灰。1985年,成立大悲基金,注册成为慈善团体。

慈悲的法坤法师对这些孤苦的老人,充满了无限的怜悯,只要是有需要的,法坤法师都会竭尽所能帮助他们。时至今日,颇具规模的“大悲安老院”收容了两百多名老人,拥有现代化的设备和照顾老人的专职人员,给这些老人家一个安定而有尊严的晚年。

法坤法师四十多年来所做的这些利益广大众生的事业,并不是事事如意,事事一帆风顺,为了筹募基金,法坤法师得四处奔波,凡事亲力亲为,而且还会遇到许多阻碍,然而法坤法师并没有轻言放弃,法师的不辞劳苦,为弘法利生作出巨大贡献,的确是让人钦佩。

发扬慈悲喜舍精神

法师就是不喜欢强逼人,凡事都会顾及他人一切随缘。法师说:“其实,佛法是平实简洁,适合现实人生的。很多人以为佛法高深莫测,所以敬而远之。而事实上,佛法不是玄虚而不着边际的,它是从人类现实生活中发掘与实践出来的,再把这些实践合理化,道德化,以便让人们生活变得更加快乐,更加真实!

法坤法师平时教导我们万事以“忍”为尚,忍尽必得“道”,以德报怨,从而发扬慈,悲,喜,舍的精神,匡扶贫病弱智,响应国家之慈善活动,凡有所求,绝不拒于门外,办事鞠躬尽瘁,毕生献身国家与佛教。

法师多年对佛教及社会福利的贡献,得到肯定,在1989年及1997年先后荣膺我国总统颁赐公共服务奖章PBM及公共服务星章BBM之勋衔,多届受委新加坡佛教总会及新加坡施诊所副主席之职。

法坤法师圆寂

原本是庄严光辉的日子,原本是意义深重的日子。一切的等待,已如梦幻泡影。2002年8月26日,距离大悲中心开幕典礼只有两个星期,享年75岁的法坤法师安祥地圆寂辞世,闻者莫不感到惋惜,也让人深深体会到佛陀的教诲:生命是无常的,弟子们应当精进,自度度人。

秉承恩师足迹

感恩法师一生为佛教,为众生不辞辛劳。在她身体情况不好时,对未来的发展计划,她笑着说“大事情留给年轻一代去做吧!我只管做好现在的大悲院的工作,不知道哪一天会倒下去!人能做的很有限,我只是尽一己的绵薄之力而已!。”

法坤法师虽然离开了我们,然而她的大悲精神与威严中带慈祥的笑容,将永远活在我们心中。我们一起承恩师的足迹,随着这缘起,点亮串起颗颗菩提心,继续将光明延续。。。

最后谨以大悲的宗旨:“慈眼视众生,悲心纳有情,喜获无上道,捨尽方成佛!”

与众弟子缅怀师恩并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