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刻经处百年历史的木刻佛经出版社 -- 【智慧广场】 文:凯悦

在南京市大行宫附近的延龄巷内,有一处环境幽雅的佛教文化宝库——金陵刻经处。它堂宇参差,庭院深深,假山喷泉,垂柳翠柏,如诗如画。院内,有风格独特的杨仁山居士墓塔及清雅古朴的“深柳堂”供人观瞻,并有经版楼、展览室、流通室等供海内外游客参观。特别是这里完整地保存了古老的雕版木刻水印、线装函套等传统工艺,收藏陈列着各类佛教经版130000余版、佛像雕版18种,并珍藏着杨仁山从日本寻回的隋唐古德逸书及《影印碛砂藏》、《嘉兴藏》、《频伽藏》、《缩刷藏》、《藏文藏》、《续藏》、《大正藏》等各种大藏经。

是中国收藏展示木刻经像版的文物中心,也是世界范围内的汉文木刻版佛经的出版及展示中心,是人们了解中国传统木刻雕版印刷工艺和佛教文化工艺的绝佳去处。

最古老经版有300多岁

金陵刻经处有一个神秘的地方——“经版楼”,一般的情况下,这里谢绝参观。当经版楼的大门打开,一排排书架整齐地排着,在书架上的并不是佛经典籍,而是看起来黑乎乎不起眼的旧木板。但工作人员非常自豪地告诉记者,这些木板都是绝无仅有的佛经版本,一共有12.5万块;直至今天,在中国乃至国外的各大寺院的线装经书,也大多出自这个经版楼里的版本,被称为

“金陵版”。

据金陵刻经处负责人表示,“每块木质经版,当年都是采用安徽特产的上好木料。在刻经前,都要把木料放在药水中煮上一段时间,目的是为了煮出木料中的糖分,这样做出的经版在存放时就不会出现虫蛀的情况。才能延长经版的保存时间,目前最古老的经版已经300多岁了。是康熙年间的。其他大部分都是晚清的。”除了这12.5万块的经版,金陵刻经处的“镇处之宝”就是18块国家级文物佛像版了。这18块佛像版是由杨仁山居士于清朝光绪年间,延请著名的画家参照《造像量度经》等有关方面的资料绘制,并由著名的刻工精心雕刻而成。每幅画的笔法精妙,每块佛像版的刻工细致,都是佛像版中的精品。

由于年代久远,这些经版许多都是伤痕累累,特别是文革期间,在不同程度上受到破坏,甚至险些被红卫兵放火烧了。所幸当时的总理周恩来下令阻止,这些经版才免受此浩劫。管如此,经版或多或少地受到破坏,当年无知的红卫兵把这些经版当作是垃圾,全部搬到院子,杂乱无章地乱抛,而经版架被当柴烧。印经用的宣纸也被红卫兵当作是厕纸。

整理经版花了6年的时间

周恩来总理下令后,把这些经版全都被放到一间库房保存起来,并在大门外贴上封条,这一封就是五六年直到文革结束后,经版总算是再见天日。最为珍贵的18块国家级文物佛像,因没有被红卫兵发现,躲过一劫。

由于经版数目庞大,经文少者有数十块,多者上千块,加上旧版没有页数,经版的顺序全被打乱,使得整理这些经版时,难上加难。经版上的文字全是反刻,加上还有许多古字及梵文,这使得辩认特别困难,所幸当时还得到两位精通佛学及古文的老先生协助,花了整整6年的时间,总算把这125000 块经版整理出来。

保留完整经典慧灯不灭

金陵刻经处创始至今已整整130年。百余年中,几度兴衰,慧灯不熄。作为近代史上历史最为悠久、在海内外具有广泛影响的佛教文化机构,金陵刻经处不但对中国近代佛教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对中国传统文化遗产的整理、保存以及中外学术文化的交流也都具有积极的贡献。

杨仁山居士创立金陵刻经处,广泛搜求佛教经典,精选刻印流通,成为近代木刻版佛经出版的一个中心,对中国佛教文化遗产的整理和保存极有贡献。解放后,四川、北京、天津、苏州、常州等地的经板都汇来金陵刻经处,加上金陵刻经处原刻经版、佛像版,总数达十五万余片。“文革”时损失三万余块,至今仍存经版十二万五千余片,佛像版18套,并收藏了大量佛教典籍(包括杨仁山居士当年从日本寻回的隋唐古德注疏),使金陵刻经处实际成为我国唯一的汉文木刻佛经和佛像版的文物中心。

八十年代初金陵刻经处重新恢复以后,古老的雕版印刷(木刻水印、线装函套等)传统工艺也得以恢复,继续为佛教界和知识界提供木刻版佛经,使金陵刻经处至今仍为世界范围内的汉文木刻版佛经的出版中心。世界各国和地区佛教界和知识界人士来此参观无不赞叹,这对宣传中国宗教政策和促进中外文化交流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保存环境堪忧 经版不敢修补

谈到保存这批珍贵的文化遗产方面的问题时,刻经处的负责人指出:由于经版都是木制品,保存起来要求比较高,理想的环境就是要恒温恒湿,而且要防虫。因为在恒温恒湿的情况下,木板才不会变质,不容易起翘,不容易发霉。“但是,直到现在经版楼内都缺少空调,这些经版完全处于自然状态,根本做不到恒温恒湿。我们也很想做到恒温恒湿,还须要投入大量的资金。”

现在唯一能采用常规方法就是多通风,定期打药水,天天轮番检查。除了这些问题外,虫蛀也是一个让人头疼的事。有关这方面的要求,也曾向国家有关单位呈报,当时有关部门提出在经版上涂一层膜,这可防虫蛀和防霉,但这项工作一直没有落实,事实是不是对木片有损,对木片上的文字有害,谁都没有底,也就一拖再拖。

刻经处的专家也曾提出对破损的经版进行修缮工作,让刻经处的师父把缺损的文字补上、补全,工作进行了约十分之一,又出现了另一个问题,有关方面认为这些经版是文物,一定要原汁原味的保存下来,不能在经版上挖补,接下来,只得放弃这项工作了。

记者到访时,该处正在为一个现代化的展览厅做最后的装修工程,近日即可公开开放让人参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