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诚法师应北京大学之邀谈中国佛教教育概观 -- 【禅师法语】 文:芝心(寄自北京)

学诚法师应北京大学宗教文化研究院、北京大学佛学教育研究中心的邀请,2011年10月20日,在北京大学百年讲堂多功能厅做了题为《中国佛教教育概观》的主题讲座,出席讲座的有北大师生及社会各界人士,约三百余人,讲座由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姚卫群教授主持。

学诚法师首先对佛教教育做了一个定义。他指出,佛教既是一种信仰、一种文化,也是一种教育,是一种系统完整的生命教育。佛法三藏十二部、浩如烟海的大藏经都是理论。这些理论的目的就是要让大家去体会、去领悟佛教的根本的宗旨。从理论再到社会的实践,通过宗教信众的行为,宗教的团体、建筑、活动等,种种参与社会的事务,就与社会发生了关系,对社会做出回馈,同时也对社会产生影响和作用。

佛教教育就是要让我们懂得人生的真相、诸法的实相,让我们认真地去认识人生、认识世界的角度和方法,教我们如何处理烦恼,让我们拥有智慧,从而影响人生、改变生命,而不仅仅是掌握一些知识。佛法的智慧可以用到我们的学习、工作、生活上,乃至用到我们的身心健康方面,通过教育手段要把佛法转化成一种“善”的力量来回馈社会、惠及众生。

法师从中国佛教教育的目标、对象、内容、方法、历史及现代意义、发展方向等六个方面来讲述了中国佛教教育的发展概况。

中国佛教教育的究竟目标:内成佛德,外成净土;阶段目标一:解脱烦恼,生死自在;阶段目标二:完善人格,现后福乐;辅行目标:住持佛教,利济人间。教育对象涵盖所有生命,彻底平等。佛教传入中国后,与本土的儒道文化深入融合,并又与近现代的西方文化结合,教育内容更加广博,正育内明,包括经、律、论;十善、三学、六度、四摄。同时兼容世善,不仅对儒道的兼容,而且积极回应近现代西方文明。

中国佛教的教育方法丰富多彩。在把握契理契机的根本原则下,利用身教、言教、物教、境教等根本途径开展弘化。在丛林、学院、居士林、协会等教育组织下,社教方式多种多样,如经书流通、法会、演出、论坛,并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数字技术,建立网站施教。

在讲座中,学诚法师举出大量的与现实结合的事例、故事、比喻,把深奥的佛法简明扼要地阐述;法师引经据典回顾了佛教传入中国两千多年来,佛教教育对中国古代和近现代社会产生的重大影响;法师还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播放了《福慧之旅课程》、《龙泉寺教育方法》、《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等视频短片,生动展现了中国佛教正以崭新的面貌服务于现代社会。法师也分析了佛教的现状,虽然具备三大语系、信教人多,但仍然面临人才不足;而在佛教未来自身建设方面,法师提出“四化”理念:学院丛林化,丛林学院化,学修一体化,管理科学。

佛法不是非常遥远、高不可攀的。成佛就是成就福德与智慧的圆满,用现代的话来讲就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并重。

每个人都追求幸福,现在物质水平虽然提高了,但人们的幸福指数却在下降。一个人要想获得幸福,要有面对烦恼、接受逆境、处理失败的能力,要拥有热情、积极回应外境,要学会简单生活,要有坚持的毅力,还要有一颗感恩的心,这些都与佛法的教导是一致的。

讲座现场

佛是成就圆满人格的人,人格就是人的精神面貌,不断完善人格,有一种善良、稳定、持续的内心力量,才能有一个很好的人际关系,很好的社会生活,不会给别人带来伤害,而带来快乐。

佛教教育通过学习经律论三藏,实践十善三学,广行六度四摄,正育内明,兼容世善。中国佛教在古代兼容儒道,近现代则积极回应西方文明,在济世安邦、扶建伦理道德、促进社会和谐、复兴中华文化、倡导世界和平、推动人类心文化发展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对社会起到非常积极、正面的影响和作用。

佛教教育的原则是契理契机,根本途径是身教、言教、物教、境教,由僧俗二众及一些综合机构,通过经书流通、法会、演出、论坛、网站等方式对社会实现其教育功能。

最后,学诚法师说:中国佛教教育在古代起到更新儒道、治世安邦的作用;在近代滋养了革新思想的产生;那么在现代将肩负起——扶建伦理道德、促进社会和谐、复兴中华文化、倡导世界和平、建设人类心文化的重任;中国佛教未来会朝着社会化、全球化的方向发展,对中国文化建设、世界人类和平将具有积极的意义。

讲座结束后,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教授、宗教文化研究院副院长李四龙博士进行了简短的评议。李教授指出:一般对佛教内容的研究,都是把佛教当做一种思想理论、宗教组织来对待,但是这次讲座则是还原了佛教教育的本质——一种生命的教育,展示了真正的佛教精神。佛教并不是一种理论学说,而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具有能够改变人生的意义。李教授最后表示,本次讲座对未来中国佛教教育将有很大的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