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祖庭’洛阳白马寺 -- 【大地佛踪】文:王婕

白马寺位于河南省洛阳老城以东12公里处,北依邙山,南临洛河,创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68年),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寺院,白马寺建立之后,中国“僧院”便泛称为“寺”,白马寺也因此被认为是中国佛教的发源地,有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之称。寺内保存了大量元代夹纻干漆造像如三世佛、二天将、十八罗汉等,弥足珍贵。

要了解中国佛教文化,白马寺则是绕不过去的源头,不认真参拜就得不出真体会。到中国旅游不去白马寺,对于每一个佛教信徒来说那就等于白来。

汉明帝夜梦金人

据说公元64年,汉明帝刘庄夜梦金人,高三丈、慈眉善目满身放金光,轻盈飘荡从远方飞来,降落在御殿前。汉明帝正高兴呢却醒了过来。早朝时,他急忙问众臣,是何方神圣显灵?

太史傅毅博学多才,上前一步说:听说西方天竺(印度)有位得道的神,号称佛,能够飞身于虚幻中,全身能放光芒,君王您梦见的可能是佛!

明帝听了,当即下旨,遣派使者羽林郎中秦景、博士弟子王遵等13人去西域,访求佛道,中国历史上就有了第一次西天取经的事。三年后,他们请回两位印度僧人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到了洛阳,并带回一批经书和佛像。

《四十二章经》就是其中之一,中国从此开始了翻译佛经的创举。

请来高僧和佛经,须得安置方能留住文明。皇帝又命令在首都洛阳建造中国第一座佛教寺院,让德高望重的印度名僧在此安心传经,储藏并传承他们带来的宝贝。因当时驮载经书佛像的白马到了洛阳后,一路疲累过度不多日便死去,为纪念为佛教献出生命的白马,故起名为“白马寺”。

历代修缮香火旺盛

北魏时期,洛阳诸寺中,白马寺的香火最为隆盛。唐朝时,武则天任命她的男宠薛怀义为白马寺的住持,并在垂拱元年(685年)为寺院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这时的白马寺发展到了历史上的顶峰,建筑宏伟,有僧众千余人,并吸引各国的佛教徒前来朝拜。此后白马寺又几经兴废,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和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的两次重修,奠定了今日的格局。

七月骄阳如火,顾不得头顶烈日炎炎,迎门的一池碧绿荷塘,是迎接每一位游客的降温剂,顿时把游人身心的难耐酷暑减去许多。首先,那两尊闻名中外的著名石刻马映入眼帘。忘了毒日当头,不由得围马久久欣赏。两尊石雕马属宋代作品,它如真马大小、形态像似,似刚刚翻山越岭、长途跋涉驮经而来,主人还没来得及卸下它们身上的马鞍。

转向正门,白马寺三个字,刚劲有力、圆润饱满,给人一种凝重、浓厚的文化视觉。进入第一座大殿,供奉的是一尊笑口常开的弥勒佛坐像,古香古色的棚上,雕刻着中华图腾的龙纹,诉说着这里世代独享着皇家的眷顾和恩宠。

几度风雨几度修缮

中国的寺院不在少数,多是大同小异,白马寺并无什么特别建筑,龙纹却并非随便雕刻,就连院里的一尊铜香炉上,也左右雕着龙纹,形成二龙戏珠图。它属明朝所立,自然是皇家气概,好不气派,导游说愿沾点皇气儿的,可以抚摸一下,以保富贵。顿时,一只只大手争向上去,把千年的铜器摸得明光锃亮,两条龙也活灵活现发着铜光,有了生机。

这座本为元代所建的大殿,经历着千年战乱和岁月的风雨,几毁几建,又经明、清时重修,室内的主要佛像保存完好,建筑风格略有改变。殿门外东侧,嵌有宋代重立的《摩腾入汉灵异记》石刻,记载着汉明帝修建齐云塔的起始原委。

清代时,又有大贤士在菩萨顶上加了天棚,天棚为两层阁楼的形状,十分壮观、气派宜人。上层龛额正中,浮雕着一只大鹏金翅鸟,鸟吻人身。鸟两边各浮雕三条龙。传说大鹏鸟最喜欢吃龙,龙万般无奈,只好找如来佛祖“告状”,如来即从所披袈裟上抽出一束丝,用一根丝覆盖一条龙。从此,龙受到如来佛的保护,不再担心大鹏鸟之害。如来又运用神通,用供品代龙,满足大鹏鸟的要求,解决了双方矛盾,龙、鸟皆大欢喜,共处一室。

真正的镇寺之宝——十八罗汉。他们静守在两厢的暗影里,个个神态温和容貌清秀,色彩鲜艳夺目、栩栩如生。他们不似别的地方罗汉那种胖大和凶猛,却有一种亲近感,就连护法的伽蓝菩萨手执的一杆戟,保持着天王的眉目和庄严之气,也感觉是那么的真实,似生活中的正义之神。

700年未修缮色彩如新

我向在旁的法师打恭问道,这是元代真品吗?他点头答是,又解释说,所以才用玻璃隔开保护,因镁光对文物有一定的辐射,为护法敬佛还是少拍吧。

他认真地介诏说,殿内的23尊元代“夹苎干漆”造像,全是由丝、麻制成,每尊重量仅有3到5公斤,已有700多年来未经修缮,仍然是你看到的如新色彩,也是罕见的佛家稀世珍品,更是寺里的镇寺之宝。

清凉台位于寺院后部,建于汉代,是一座以青砖垒砌,长42.8米,宽32.4米,高6米的高台建筑,台上中心建筑为毗卢阁,与四周的配殿、门楼、放生池、廊房等形成一处院落,称为“空中庭院”。相传这是汉明帝少年时的避暑读书之处,后来让给两位高僧下榻。毗卢阁为重檐歇山顶建筑,殿内供奉着“华严三圣”,即毗卢遮那佛、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两侧的配殿分别是摄摩腾殿和竺法兰殿,内有二位高僧的塑像。清凉台的东西两侧还新建了藏经阁、法宝阁各一座,供奉着泰国佛教界赠送的中华古佛和印度政府赠送的释迦牟尼铜像。

在白马寺以东250米处,有一座齐云塔,又叫做释迦舍利塔,是寺院的附属建筑。它最初是木塔,北宋末年被金兵烧毁。现存宝塔建于金大定十五年(1175年),是一座十三层的四方形密檐式砖塔,高约25米。塔的外形具有唐代风格,轮廓采用抛物线设计,玲珑挺拔、古雅秀丽。塔的底部为方形须弥座,各边长7.8米,塔顶置宝瓶式塔刹。这座塔是洛阳一带地面上现存最古老的建筑,与白马寺东西相望、交相辉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