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大雁塔 玄奘大师译经处 -- 图与文:凯迪

大雁塔坐落在陕西省西安市和平门外4公里的慈恩寺内。“大雁塔”原名“慈恩寺塔”,位于慈恩寺内。慈恩寺始建于隋代,初名“无漏寺”,唐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太子李治为追念其母文德皇后而扩建寺院,更名为“大慈恩寺”。寺院里楼阁、殿宇、禅房相间,共有院落十进,总计有房舍1897间,中国著名画家阎立本、尉迟乙僧、吴道子、伊琳等都曾经为该寺挥笔作画,使得满壁生辉。

寺院建成后不久,由印度取经回国的名僧玄奘大师,由弘福寺迁往此处翻译佛经,历时十九年,译经达74部,并在此寺创立了佛教慈恩宗;寺院因而名声远扬,香客云集,盛极一时。

唐高宗李治永徽三年(652年),在玄奘大师请求下,决定在此建大雁塔,供玄奘大师译经,把由印度带回的经籍在玄奘大师的领导下,专心地在此译经。不幸的是寺院在唐末遭遇兵火,殿宇全部烧毁,只有此塔保存了下来,今日寺内所存的建筑都是明清两代重建的。

大雁塔初建时只有五层,表面砖砌,土心,后来塌毁,重建时为十层,唐武则天长安年间(701—704年)改建成为楼阁式的青砖塔,七层,平面呈正方形,由塔基和塔身两个部分组成。塔基边长48米,高4.2米,其上是塔身,边长25米,高59.9米,塔基和塔身通高64.1米。塔身各层壁面都用砖砌扁柱和阑额,柱的上部施有大斗,并在每层四面的正中开辟砖卷的大门。塔内的平面也呈方形,各层均有楼板,设置扶梯,可盘旋而上至塔顶。明代在塔外包砌一层厚砖,磨砖对缝,坚固异常。

塔基座的南侧镶嵌有唐太宗撰写的《大唐三藏圣教序》和唐高宗撰的《大唐三藏圣教序记》碑二通,都是由唐代著名的书法家褚遂良书写的,字体清秀潇洒,是唐代的两通名碑。西面石门楣上有唐刻建筑图案和佛像等线刻画,画面布局严谨,线条遒劲流畅,传说出自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和尉迟乙僧之手,是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资料。

唐代以来,每逢正月十四、十五、十六三日,大慈恩寺内有传统的庙会,俗称“雁塔庙会”,极为繁华兴盛,同时这里也是文人墨客会萃之地,最让人回味的是唐代“诗圣”杜甫也是此塔的常客。在唐天宝一年(752年)诗人杜甫、岑参等同登大雁塔,岑参赋诗日:“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登临出世界,蹬道盘虚空。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下窥指高鸟,俯听闻惊风。”成为历代诗人题咏雁塔的名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