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之 . 艾滋 -- 预防爱之病, 援助爱之病患者及其家人 -- 【善友】 加行(善友辅导中心辅导员)

为了提高公众对爱之病危害的认识,要有效地唤醒人们采取措施预防爱之病的传播和蔓延,世界卫生组织1988 年1月确定每年的12 月1 日为世界爱之病日,号召各国在这一天举办各种活动,宣传和普及预防爱之病的知识。

在我国,相信各位最近十年来在传媒,如报章,电视节目/报道,都有接触到或看有关的课题报导。尤其在第八波道的电视所播演的节目“不凡的爱”,除了看了感动,也引起国人对爱之病有更好的认识,也会了解爱之病患者及其家人所承受的耻辱与歧视。

卫生部政务部长许连碹博士在今年9月10日出席陈笃生医院传染病中心属下的病人关怀中心(Patient Care Center,简称PCC)慈善筹款晚宴时,公布了本地被检测感染爱之病病毒人数的最新数据。我国上半年共有221人被检测感染爱之病病毒,与去年同期病例数目不相上下,其中多数感染者确诊时已属晚期。

“爱之病”- 英文称为 “AIDS-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 AIDS 本身不是病毒,是一种感染了“人体免 疫性缺陷病毒” - HIV,即Human Immune Deficiency Virus的缩写 ,发展而来的一种 免疫系统的病症。和爱之病有关的病毒正确的被称为“人体免疫性缺陷病毒 (HIV)”。

早期爱之病患者会出现哪些症状呢? 爱之病是目前无法彻底治愈的疾病之一,它主要是由性接触以及血液传染的。如果能对“早期艾滋病患者会出现哪些症状”有所了解,那么有利于我们早发现早治疗。

正常人感染了艾滋病病毒后,开始并不感觉自己有病,血清中也检测不出抗体,这段时间称为窗口期,一般为两周至3个月,然后进入无症状期,此期由几个月至十几年不等,血清中开始检测出抗HIV抗染。从爱之病病毒侵入人体,经过窗口期和无症状期,到爱之病综合征出现前这段过程叫做爱之病病毒感染(HIV感染),被感染的人称为爱之病病毒携带者(HIV携带者)或感染者。

如果你或你所爱的人需要对爱之病了解更多,最好请教於医生。本地几乎所有诊所都可进行爱之病病毒检测,有些诊所还提供可在20分钟内得到结果的快速检测。

如何预防爱之病蔓延:

预防治疗 直接个人服务 直接社区服务

一级预防

直接个人服务

教育个人确定输血的来源是安全的

通过教育及宣传,使个人了解有关感染HIV及爱之病的防治,爱之病条例等。

降低个人成为爱之病受害者的恐慌

从已感染HIV病毒,爱之病病患这一弱势群体的特殊角度出发,既为他们提供最新的爱之病信息,医疗护理知识,资助医疗费用,也为他们寻求心理、法律的援助,更是他们倾吐心声,发表言论的讲台;同时还为他 们铺架沟通的桥梁。

直接社区服务

社区提供的服务,如卫生部必须确定全国的血液银行是安全的。

通过教育及宣传于我国各个角落 如传媒,报章,海报,电视节目,学校等等,报道有关感染HIV及爱之病防治,爱之病条例及社会支持等等。

预防得爱之病的环境设计。

通过健康教育方案,行动计划等,评估及确保因爱之病患者求医者,目标是在2015年,我国人民的对爱之病知识知晓率能达到75%以上。

社区全面协助面临危机的爱之病患者。

可能的解决策划与挑战。

二级预防

直接个人服务

预测危险行为及因子。

个人辅导。

预防处于危机的爱之病患者。

降低成人,青少年的再犯多重性接触的危机。

针对高危险个人的工作。

爱之病蔓延时,对受害者的介入,如有关药物和疫苗试验该如何实施等事宜。

直接社区服务

个人或团体辅导。

强制规定:如卫生部必须强制规定,外籍新娘须接受包括爱之病在内身体检查 。卫生部已推出一套介入计划,对已感染HIV和爱之病患者,给与他们社会上的支持,如不太严重的病友,可留在工作岗位。

三级预防及治疗

直接个人服务

为爱之病患者设计新方案,即在各国领袖们的承诺,要努力使需要HIV服务的人普遍获得全面的预防项目、治疗、护理和支持。

直接社区服务

努力广泛的实行 防范,尤其在众多需要HIV服务的人群中,以下人群是最难得到这些服务的:

妇女和女孩 :妇女和女孩面临普遍的歧视和基于性别的暴力,增加了她们被感染的危险。

儿童和年轻人 :儿童和年轻人缺乏HIV药物的儿科处方,也不能自由获得HIV信息、性和生活技能教育的机会。

希望在转角“生命的终点是 :‘死亡,可是每一个人还是得迈开 人生的脚步,在终点之前的人生路程,大家都各尽所能的活得缤纷精彩。爱之病是绝症,也只不过是生命过程中的一个站 ;‘前方是绝路,希望在转角’。 或者在这一站下车,转另一趟车,拐个弯,抹个角;在抵达人生的终点之前,或许会是另一番景色,在茫然中让自己能坦然的面对无限可能性与希望都在转角里。”

– 摘至HIV Art Exhibition 2006. Action for AIDS, Singapore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