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故里——陈河村 -- 【海外佛踪】文:若冰

提起《西游记》相信无人不知、无人不晓那一脸永远是慈悲善良的唐僧了。其实,玄奘大师不是《西游记》中的那位懦弱无能的出家人,而是一位了不起的苦行者、旅行家,学者、 外交家、哲学家、语言学家和翻译学家,同时也是佛学大师、经论大师。

玄奘大师俗家名为陈袆。公元600年(隋文帝开皇二十年)出生于河南省偃师市缑氏镇北约1公里处的陈河村。他13岁跟随二哥到洛阳净土寺出家。贞观元年(公元627年),他远游印度,精心钻研佛教经典。17年后,他回到了长安,在弘福寺、大慈恩寺等地著书译经。主要著作有《大唐西域记》、《会宗论》、《制恶见论》等,翻译印度佛经75部,共1335卷,为中印两国的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玄奘故里,到处都遍布着他的圣迹。主要有玄奘故居、唐僧寺、唐僧墓、大唐三藏圣教序碑、恭陵、和陵等。当地人很少用法号称呼他,通常都叫他为唐僧。走入偃师境内,随便问一个人唐僧的老家,要比问玄奘故里容易的多。人们习惯这样称呼,因为这样既通俗易懂,又能表现出家乡人的特殊情感。

故里处处是圣迹

久闻玄奘里故里,由郑州驱车偃师市缑氏镇北约1公里处的陈河村,已是月色满圆时分,在朦胧月光中,只见一座典型的唐代建筑“乌门头”的仿古建筑耸立在面前。夜不观色,我们只在大门前徘徊,我仿佛听到年幼的陈祎正挑灯夜读着二哥为他请来的圣典佛经,刚入秋的豫西夜晚已经退去燥热,当是夜读的好时令,还是别打扰先贤圣师吧,明天早早来拜谒岂不更好。

第二天一早,踏着晨露虔诚而来,越过汉白玉的“乌门头”,欣赏着原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题写的“玄奘故里”精美书法,一股神圣感袭上心头。正在我感叹之际,“六尘六识”又迎壁而现。记得此句之意是指佛学造诣达到最高境界——六根清静的意思。用到此处可真是恰如其分了。过丛丛翠竹,是陈家的侧房,现在已改为展示玄奘家族的“世代书香”。

东厢房展室里也是玄奘故里最重要的一部分,这里的图画,是从玄奘出生到去西天取经,直至圆寂时大师卧佛后不平凡一生的简介。

玄,是深奥,奘,是宏大。玄奘的先祖都精通儒家经典,他的父母亲也都爱上了佛学,这给幼年的陈祎一个儒家和佛家皆知的文化氛围,从此奠定了玄奘的博学情怀,好学的玄奘就对深奥的佛学有了更高的追求和执爱。

展厅的一幅“玄奘负笈图”特别引人注目,大师虔诚而执着的西行样子十分令人钦佩,西天的漫漫长路充满了危机和艰难,如果人人都有这股追求精神,何愁事业不成功?还有一幅石刻莲花底座,是玄奘取经归来时的宝贵文物,上面有供奉释迦牟尼佛像,虽然经历了千年风雨,“大唐龙朔三年”字样仍清晰可见,龙朔是唐高宗李治的年号,就是龙朔二年即公元662年,玄奘已是年逾花甲的老人了。

主体建筑仿唐大殿

再往上走,攀登了20多级台阶,看到纪念馆的主体建筑,也应是该处的大殿,为仿唐式歇山顶,出檐深远,举折平缓,斗拱硕大,稳重大方的房屋主体。这里主要展示着玄奘在佛学上的辉煌业绩,并以此来纪念其父、祖营建的这一故居、造福后人的恩德,故而取贞观22年,唐高宗李治在春宫当上太子,为其早逝的母亲文德皇后特建了“慈恩寺”的故事。所以此处就命名为“慈恩堂”。

玄奘取经归来,从公元649年,也就是他五十岁起,奉朝廷之命,主持“大慈恩寺”,修建了大雁塔,建立译经院,全心投入到弘扬佛教文化中。这“慈恩堂”里,塑了玄奘和两位高足弟子的金身。玄奘大师的塑像高2.3米,像前的译案上,放置着梵文佛经、译文手稿等,整个形象端庄肃穆、深沉睿智,显示出高僧和学者的博大气质,左方为高足弟子窥基,他是玄奘佛学思想发展的主要助手,确立了中国佛教史上的法相宗;右侧为新罗籍(朝鲜)高僧园测,比玄奘小13岁,他十五岁就入唐朝敬习佛业,得知玄奘归国后,他虚心向玄奘请教,甘愿为徒,对朝鲜的古代佛学影响极大。

玄奘一生的事业,只用“读经、取经、译经、建宗”八个字就完全概括了。他西去取经17年,带回24匹马驮物件,大、小乘佛经六百部,因明学、声明学经典若干,佛舍利150粒,五尊三尺三寸的金佛像,四尺高的如来银像及大小佛像若干;还有印度的帐舆、做佛事的器具和僧尼的法服、袈裟等等。

大师译经占唐代半数

玄奘大师从公元645年至664年圆寂,20年共翻译佛经74部,1335卷。每卷一万字左右,共计1335万字,占整个唐代译经总数量的一半以上。他还撰写了十二卷《大唐西域记》。

要结束拜访大师故居了,总感觉有渺渺的佛乐在空中奏响,仰望晴朗的高空,低头看脚下的圣地,导游介绍的似乎不能让我满足,她远远没有说透大师的伟业和功勋,留恋、徘徊中,不无许多遗憾,流连忘返中看到一个牌子上写着“皂抱槐”。

传说玄奘要西去取经,回家告别时对院里的大皂角树说:“我此次西去取经,你就一直西长,如果我取得真经回来,你再东长告诉家人我回来了。”说来也怪,这棵大树至此就一直往西伸展枝头,直到有一年突然东长了,那正是玄奘取经回国的公元645年。经历了多次战乱和灾害后,大树自然枯死,不知何时,这棵皂角树根又奇异地生出小苗,同时又长出一棵槐树苗来。皂角树紧紧抱住小槐树,一起生长至今还难舍不分,形成典型的皂抱槐深情。陈家后裔认为,是大师故地里一直留存下来的千年古井润育了这对树苗。据说这口古井为北齐年间玄奘的祖父陈康所开,井深25米,如今仍然水质清澈甘甜,玄奘就是喝了这口井里的水才有了那么高深的智慧,成就了世界级的绝代高僧大德。陈家就把这口古井命名为“智慧井”。凡来此地朝拜的人都想沾点聪慧,也纷纷摇起轱辘自取喝之。

恋恋不舍地走出故居大门,门外的一位老者说,他就是陈氏嫡传46代孙,世代生活在这里,我不由得又手合十道:“阿弥陀佛”。

敬仰大师的慕名者总是这样抱怨,大师故居的原貌阵势太小,与名震古今中外的玄奘大师太不相配。经中国佛教协会申报,国家批准,河南省投资了七亿人民币,在占地9平方公里的园地内,重建“玄奘故里”,有亭台楼阁、小桥流水、诵经居、藏经居和大师省亲时乡亲迎接时的宏大场景等等,工程正在如火如荼的建设中,预计三年后竣工。再开园时,那将会给慕名而来的游客一幅崭新图画,让您尽情地分享大师成就及沐浴在大师的佛法教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