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缕“我慢”断我友情 -- 【情窗随笔】文:地儿

那年,与几位作家春节团聚。作家大多是善于表现自我的人,好友相聚,都滔滔不绝。一位中年作家一直在谈儒释道,好似无所不通。谈到《金刚经》时,我忍不住问他,你看懂《金刚经》了吗?

他说,我当然懂。我问他,那么,如来三义是什么?他哑然了。因为是好友,我便趁着酒兴打趣他:“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周围人笑声里,我看到,这位在当地颇有名气的作家面露尴尬。

酒后清谈,很多人都没当回事。往事如风,我也很快淡忘了。有一天,种种关于我的谣言开始悄然流转,一时间,无耻、自恋、自私都与我结了缘,甚至波及到了年高德勋的老师。等风传到我耳中时,已是满城风雨。年轻的我,心高气盛,当面质问他,他当然不承认。一场风雨就此兴起。本来非常友好的关系,就此中断了。

一日,读《苏州东禅寺杂谈》,读到北宋遇贤禅师的诗歌:

秋至山寒水冷,春来柳绿花红。

一点动随万变,江村烟雨蒙蒙。

遇贤禅师是济公样的人物,饮酒食肉,修为却高。据说,他饮酒不醉,且吃过的炒虾,吐出来就顺河游走了。至今苏州还有红色的虾。他吃过的鸽子,吐出来,依然翱翔蓝天。时人送他称号:“白鸽禅师”。他的诗歌很美。南怀瑾先生专门提出后两句点评说,他空灵优雅的诗歌里,表现出一念的可怕。心念一起,犹如天心一动,一点水落下,漫天风雨就来了。不仅人生如此,社会也如此。社会的每次巨变,无不起源于文化思想的嬗变,文化思想的嬗变,起源于一两个学者的天心一动,著书立说。

我和那位老友的种种不快,归根结底,是来自自己内心的一丝我慢。这点我慢,搅动了满城风雨,如果没有当初的那点我慢心,以清净心去听别人对经典的体悟,或许会开阔眼界,至少,不会演变得如此尴尬吧?

这种慢心,人人都有。唯识宗认为“我慢”是五十一种心理表现中的六种根本烦恼之一。即比较自己与他人的高低、胜劣、好恶等,而生起轻蔑他人的自恃之心。永明寿禅师把它比喻为“七慢山”。共有七种表现。我略作说明:

一、慢:即同类相傲。如于相似中,执己相似,于下劣中,执已为胜。

《阿Q正传》里的雇工阿Q,见赵老爷有权势,就到处说自己也姓赵,好像一姓赵,就高明许多。这就是“于相似中,执己相似”。结果被赵老爷打了几个耳光,不允许他再姓赵。但仿佛被赵老爷打,也是一种骄傲,见到和他一样天涯沦落的小尼姑和小D,就羞辱一番。这就是“于下劣中执已为胜”。李世民拉老子李耳为祖宗、朱元璋奉朱熹为同宗。这是慢的表现之一:虚荣心、傲慢心。这种虚荣、傲慢,打乱了很多人平静的生活,甚至历史进程。朱元璋在取士时,用朱批四书替代四书,禁锢了人们对儒学的研讨,使儒学失去了原有的积极进取精神,埋下了玄谈误国的思想根源。

二、过慢:于同类相似法中,执己为胜;他人胜于己处,执为相似。

一次回老家,寂静的柿树园里,邻家大伯躺在草庵里不起。父亲说,大伯和人争夸各自的女儿孝顺、有本事,结果打了起来,脸被抓伤了,不好意思出门。周围人听父亲说,再次笑了。这就是慢心的另一种表现:好胜心。相聚时,女人争相夸耀自己的衣饰,文人夸耀自己的作品,商人比车、同类官员争高下,都是要在相似中,竭力高人一头,取得心理的平衡和满足,结果酿成种种不快。

三、慢过慢:即他人本胜于己,而执己为胜。

97年,在人民网博客开专栏,博友们平时都很融洽。年底评选十大博客作者时,好友入选。不少人就开始愤愤不平。朋友的“粉丝”生气了,说:“你们再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也不算!”话一出唇,网站烽烟四起。公正地看,朋友写得确实好,最后写了出来。而愤愤不平的人,至今无有建树。我想,即使真有不公平处,但冷眼看来,被评上的人确实有过人之处。至少人家比较会做人,人脉关系比较好吧。是执己为胜或者执为相似,遮住了这些人的慧眼,不仅内心饱受煎熬,而且失去了自新进步的机会。这是慢的另一种表现,自负心。

四、我慢:即倚持己之所能,欺凌他人。

这点,就是我在酒场中所犯的错误。因为比别人多看了几页书,就夸夸其谈,羞辱他人,其实,自己的心性没有丝毫的改变,结果,本欲度众生,反被众生度。这是慢的另一种表现,自恃凌人心。

五、增上慢:即未得谓得,未证谓证。

这里主要是指修行上的大妄语。但是它的细微心行,人人有份。譬如明末才女叶小鸾自省时所说:“自云前生欢喜地,诡道今坐辨才天”。她说,自己平时和好友闲聊时,吹嘘自己前生已经证入了初地菩萨地果位,今生那当然更高了。因此,犯戒了。不少总爱回首过去的豪迈,畅想未来的壮志,以期引起人们的关注。唯独忘了当下在败走麦城。这是慢中的狂傲心。

六、卑劣慢:即以劣自夸,自己但有下劣少分之能,反自矜夸,别人虽有多分之能,反不如自己。

南怀瑾先生讲经时,一时口误,将莲花色说成莲花生。执笔在黑板上书写的年轻人,不经意地一笑。南先生说:“你为什么笑?是不是觉得自己终于高明了一点?这就是‘但有下劣少分之能,反自矜夸’的我慢,修行人要警惕!”苏东坡名满天下,谤满天下,令一代才子,寂寞终身,黯然神伤,也是来自同僚的这种心态和寻章摘句,求其过错的我慢心。

七、邪慢:即实无德,妄为有德,执着邪见,不礼塔庙,不敬三宝,不诵经典。

如果把塔庙、三宝、经典换做水平更高的人和成果,就可以发现,此种心态比比皆是。觉得他算什么,还没我高,我凭什么尊重他?六和七,都是我慢中的亵慢心。

春光里、佛寺中、夜灯下,我常读《七慢》,时时心惊。这种细微的难以觉察的心态,我点点都有。说好听些是自尊,说难听些是骄傲。因为这种总想高人一点的心,明知自己错了,却不愿意认错。把伟岸寄托于往事的回首和未来幻想的慢心中,也失去了立足当下,找出症结,做好当下的一念警醒。

曾对老师说到此事,老师说,知道了,改过来就好了。如何改?佛陀说,先薄,再软,再尽。发现有这种习性,念头来时,立即止住,让它慢慢变薄。久而久之,习惯成自然,就软化,慢慢消失了。

永明寿禅师把它归为第六意识的自我执著所带来的妄想。妄想如山,引起了连绵不断的争执和斗争,遮断了自己成长的道路。这位名动一方的江南大才子,大禅师在《宗镜录》中,以诗意的笔触写道:“岂知重光在眚(sheng音‘省’),虚影随身,除病眼而重光自消,息幻质而虚影当灭。”“余惑微瑕,应手圆净,玄宗妙旨,举意全彰。能摧七慢之山,永塞六衰之路”。

是啊。病眼看到的重光,阳光下的身影,都是因为有“我”的存在。心静了,“我”消了,如病眼看到的重光,随身的虚影,自然无处藏身。由我慢升气的嫉妒、不平、攀比等困惑苦恼也就应手圆净,随之而尽了。

无事时,我常时时关注内心丝缕,清除了内心的丝缕,这世界上的种种傲慢与偏见,就会消弭很多。一个人,走在红尘中,风雨悄然,阳光静美的滋味,无时不现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