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新解 -- 文:语庭居士

释解《论语》之1.8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杨伯峻译文】孔子说:“君子,如果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即使读书,所学的也不会巩固。要以忠和信两种道德为主。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语庭居士解】孔老夫子的这段话,讲的是君子为学的入门工夫,其大意译文已经交代得很清楚,此处不赘。需要补充的是,君子的重和威,只能从修身而来,也就是《大学》所说的“正心、诚意”之类的个人道德修养,而且必须符合行为规范,也就是“礼”的要求。

这就有点类似佛门三学之一的戒学了。佛教认为,由戒才能生定,由定才能生慧,无慧则不可能觉悟和解脱。也就是说,戒是成佛之道的基础,也是一切功德之母。那么,又如何判断一个修行人是否有持戒呢?一般上是可以从其行为举止看得出来,而人们也会因为看到修行人的庄严形象而对佛法深具信心。为此,佛陀专门为僧俗弟子尤其是出家二众制定了严格的戒律,也就是行为规范。而只要按照佛制戒律去行持的僧众,必定具足四威仪,宝相庄严。

有了戒学的深厚基础,定慧二学修行起来自然事半功倍。

至于“主忠信”,忠就是尽心尽力去做事,信就是诚实,说一不二。这两种德行在佛教里也是很重要的。譬如说,师父交代的事情,哪怕是洗衣扫地,弟子有没有全心全意去做?有,就是忠。没有,就是不忠。至于儒家信德所强调的诚实,其实就是佛门根本五戒里的不妄语。

“无友不如己者”,佛家亦有亲近善友,远离恶友之教导。

“过,则勿惮改”,更是符合释尊本怀,佛教重要修行法门之一的“忏悔法门”,就是专门为众生改过自新,净业集资而设的。(七,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