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顺法师佛学著作全集》出版了--纪念导师圆寂六周年 -- 【佛学法语】 文:若凯整理

经三年的时间,中国中华书局终于完成了现代佛学史上的巨著《印顺法师佛学著作全集》的编辑工作,并在2009年正式出版。

印顺法师(1906—2005),俗姓张,名鹿芹,浙江省海宁县人。20岁始接触到佛法,经过四、五年的阅读思惟,发现自己所理解到的佛法与现实佛教界差距太大,引起了内心的严重关切,因此发愿说:“为了佛法的信仰,真理的探求,我愿意出家,到外地去修学。将来修学好了,宣扬纯正的佛法。”遂于1930年10月11日(时年25岁)在普陀山福泉庵清念老和尚座下剃度出家,同年在宁波天童寺受具足戒,得戒和尚為圓!4漒長老①。1931年赴厦门闽南佛学院学习。从此,印顺法师开始了系统学习、研究、修证与弘扬佛法之路。

1949年印顺离开大陆到香港,并于52年当选香港佛联合会会长与世界佛友谊会港澳分会会长。同年,他赴台并从此以台湾作为基地弘扬佛法。台湾慈济功德会创办人证严法师于1963年拜印顺为师。

法师学优行粹,为海内外佛子所同钦。1967年台湾“中华学术院”授法师以该院“哲士”荣衔。1973年日本大正大学亦因法师《中国禅宗史》一书之创见,而授予博士学位。法师于年青时,曾追随太虚大师办学。到台湾后历任善导寺、福严精舍、慧日讲堂、妙云兰若住持及法师,暨福严佛学院、华雨精舍、妙云讲堂法师。并多次前往国外弘法。数十年来著述研学,不遗馀力。撰书数十种,蜚声士林。晚近巨著频出,尤为海内外学界所推重。其于印度佛学之厘清与判摄,于中国禅宗史之疏解,见解独到,迥异流俗。自唐末以还,鲜有堪与比肩者。

印顺法师著作包括《妙云集》24册、《印度之佛》等,并编纂《太虚大师全书》。其《中国禅宗史》日译本更获日本大正大学授予文学博士,成为中国第一位博士比丘。

为实践在人世间“创造净土”宏愿,印顺法师大力提倡“人间佛教”,成为近半世纪以来台湾佛教界的主流共识。

印顺法师一生虽病苦不断、几度病危,但讲学著述不辍。700多万字的论述,包括对印度佛教的探究,唯识、唯心与中观的辨析等,都采取深入浅出的白话文体,让大众易于了解。

尤其可贵的是,印顺法师虽没有自己的僧团,但奉其为法师的证严上人等弟子却创立慈济、把“人间佛教”发挥到极致

《印顺法师佛学著作全集》约800万言,囊括印顺法师全部佛学著作;内容涵盖印度佛教、中国佛教之教史、教理、教制等各个方面,具有如下一些显著的特点:

全书涵盖时间特长

《印顺法师佛学著作全集》中的印度佛教部分,涵盖从佛教产生前印度的思想、社会与文化到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再到大乘佛教的整个印度佛教史;中国佛教部分,涵盖从中国佛教传入伊始到南北朝的发展时期、隋唐佛教兴盛时期、宋元佛教转型时期、明淸佛教衰落时期直到近代以来佛教复兴时期的各个阶段。

研究领域非常广泛

《印顺法师佛学著作全集》包含了佛教文献学、佛教史学、佛教地理学、佛教义学(佛教教理教义)、佛教艺术、佛教社会学、宗教比较学等多学科的内容,不仅涵盖南传、汉传、藏传三大语系佛教,还广涉儒家、道家、基督教等宗教、哲学、伦理诸方面的内容。

著述形式多元化

《印顺法师佛学著作全集》中既有探幽索微的关于佛教哲学和佛教史地考证的精深专著、恢宏广博的通史类著作,也有深入浅出的佛教思想导论和雅俗共赏的佛教文化介绍性著作。

研究方法科学化

《印顺法师佛学著作全集》既反映了印顺法师真切纯正的佛教信仰,又处处体现严谨、客观的研究态度和科学、条理的研究方法。他将佛教的核心理论缘起思想与现代重史实和文献考据的研究方法相结合,从地域、历史、人文等多个角度,对佛教的历史和思想做了全面客观的厘清、阐释与批判,建立起自己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因而其真知灼见深受佛教界的赞誉,其学术贡献也受到学术界的推重。

印顺法师最大的贡献在于,他系统地论证了“人间佛教”历史的和经典的根据,深刻揭示了佛教中存在的“死化”、“鬼化”、“梵化”乃至“巫化”的现象,极大地完善了“人间佛教”的理论体系和实践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太虚大师三大革命中的教理革命。可以说,他是中国人间佛教思想之集大成者。

印顺法师在其《人间佛教要略》中指出,人间佛教是整个佛法的重心,“从经论去研究,知道人间佛教,不但是适应时代的,而且还是契合于佛法真理的。从人而学习菩萨行,由菩萨行修学圆满而成佛——人间佛教,为古代佛教所本有的,现在不过将它的重要理论,综合的抽绎出来,所以不是创新,而是将固有的‘刮垢磨光’”。因此,印顺法师对人间佛教理论确定了以下三项原则:

法与律的合一

所谓法即佛的教法,律即佛所制定的戒律。“导之以法,齐之以律”,这二者的相应协调,才是佛教的整体,为初期佛教之精髓。但佛教在流传过程中,显然是重法而轻律,如声闻乘的经(阿含)与律,约为四比一,而在大乘法中,大乘经有几千卷,律典却几乎没有,即有小部的,也还是附属于经中。印顺法师认为,律的不得人重视,为佛法发达中的一大损失。以人生正行修菩萨道,尤须把握法律并重,以恢复佛教这一固有的精神。

缘起与空的统一

因为一切法是缘起的,所以一切法是性空——无自性的。缘起与空,是中期大乘的特色。世间的宗教家、哲学家不能彻底正解缘起性空的中道义,都在寻求宇宙最后的或最先的实体,倾向于本体论、形而上学的神秘领域。而学佛者中,有的偏重于事,着重法相的差别,于空平等性不信不解,或者轻视它,这种见解是不能与出世的佛法尤其是大乘法相应的;有的执着本性、空理,醉心于理性的思维或参证,而不重视法相,不重视佛法在人间的应有正行,这就是执理废事。两者均不足取。唯有依据性空,建立“二谛无碍”的中观,才能符合佛法的正宗。印顺法师特别指出,缘起与空的统一,它的出发点是缘起,是缘起的众生,尤其是人本的立场。因为如泛说一切缘起,每落于宇宙论,容易离开众生为本的佛法;如泛说一切众生,即不能把握“佛出人间”、“即人成佛”的精义。

发扬人间佛教精义

世间的凡夫,不能有纯粹的利他,一切都是从自己打算而来;声闻乘人过分着重自心的调伏,而忽略了积极的利他。只有大乘人不仅重视身心的调治(自利),更着重利他,使自利行在利他行的进程中完成,达到自利利他的统一。这是菩萨的精神,也是人间佛教的精义。

印顺法师认为,当今不仅要重振、健全僧团组织,还要建立健全居士组织。佛教会组织应不仅是对外的,还应在自身的分子健全、组织严密、发扬佛教上着力,以更好地发扬人间佛教。

谈到人间佛教的修行,印顺法师高度概括地提出了以信、智、悲三字为中心的修持。认为此三字即含摄了大乘的四摄六度、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精神。他强调指出,菩萨道的三大事,就从起信心、生正智、长大悲三德中来。所以人间佛教行者应把握这三者为修持心要,要紧的是均衡的发展,切勿偏于信愿、偏于智证或偏于慈善心行。

①圆漒长老,法名宏悟,福建古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