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佛缘之外一章结缘 -- 【佛缘】文:翠妮

我刊驻中国特约记者采访了这三代人,给读者讲述一个不一般的家庭故事。

这是一个佛根深种的家庭,直系三代人,在不同年代、不同环境下相继出家进入佛门。文化是一代比一代高,生活条件是一代比一代优越,如今在不同的寺院、庵堂敬佛;他们是一代影响着一代互有联系的学习佛法、为佛传法。这是一段旷世奇缘!佛法就是这么无穷又深奥。

‘三代佛缘塑造了一个直系的佛化家庭,在采访过程中,意外地发现了这个家庭中另一则让人深思的故事。原来,释学云师太的另一名孙子郑维明,在12岁时,顶着风雪独找到大慈庵决心要出家,从此,就出现了一位独力建寺的出家人,为中国现代佛教事业树起一个崭新的楷模,为佛教揭开另一篇新章,他就是本文的主人翁──释演教法师。’

鳌园寺位于河南省南阳市镇平县遮山镇,是河南省佛教协会唯一批准建造的一座年轻园林式寺院,属中原名寺之一。

寺院坐落在吉祥山——世界地质公园八百里伏牛山延伸余脉。东临市区,西望县城,与312国道和京澳高速公路毗邻,左扶遮山,北靠杏花山群山环抱,郁郁葱葱。山前古道通幽,流水潺潺。极目远眺层峦叠嶂、云雾缭绕,世外桃源般清净,与庄严依正的雄伟禅寺融为一体,相得益彰。

寺内殿阁气势壮观,雕梁画栋,暮鼓晨钟与天籁共鸣,蓝天白云与山水一体。置身于此,使人切身感受到大自然的造化和神奇。镇寺之宝《贝叶经》、缅甸佛像等文物,对于研究佛教文化具有很高的价值。还有位于该镇的楚长城遗址蜿蜒曲折,与秦汉时期的长城相比,显得更加原始古朴,与杏花山相应生辉,由此可见,这里是摆脱尘世烦恼、修行参禅的好去处。

这座现代化的新寺院,是一位30多岁的年轻法师发愿建造的。他,就是《一家三代佛缘》里老尼师释学云的小孙子、纪山寺主持净心法师的堂弟——释演教。在没有政府任何拨款的情况下,他只用了短短六、七年的时间,建造一座现代化的寺院,不得不令人敬佩。筹建过程中,也有着许多说不尽的酸甜苦辣。

顶着风雪见师太

上世纪的八十年代,中国的佛教事业还处于半开放时期。12岁的少年郑维明,这个正处于玩耍年龄又是无忧无虑的大孩子,却在一个北风吹、天寒地冻的冬日,风尘仆仆地找到息县的大慈庵里来。当时,风寒刺骨,他身上穿着单薄棉衣上,棉衣还破开几处,露出里面的白棉花来,不太暖和的穿着,使他脸上的两条鼻涕总是不自觉地往下流淌。

这天,他起了大早,从家里一路小跑到镇上,才坐上通往县城的汽车,下车后,他又多处打听才找到庵里来。进了庵堂大门,也不说话询问,更不像别人一样先洗手拜佛许愿,而是直奔厨房站在火炉旁烤火。厨房的众人见进来一个孩子,问话也不吭,无不对他生起疑惑的眼神。只见他一个劲的把手往炉台上伸,一直等到暖和了,他这才冲大家笑了笑,活动了一下手脚。显然,他已经暖和了冻僵的身体。

释学云老师太听说一个流鼻涕的少年来到庵堂,也不说话就在厨房取暖,她还以为是路过的孩子,经不住寒冷来斋堂取暖的,就对小师父们说:“给孩子点吃的,肚子暖了身子才暖得快。”

随着她的说话声,一个快有大人那么高的半大小伙子已经走到大殿里来,并对老师父说:“奶奶,是我。”

老师太急忙抬起手揉了又揉双眼,再细看时,长长念道:“阿弥陀佛!我的儿,你怎么来了?”

“我要追随您老,想出家。”

“阿弥陀佛,我佛慈悲,你父母知道吗?”

“知道,他们还给了我路费。”

问明一切,老师父低头思量良久, 才抬起头对庵里的一位年轻师父说:“学珍,你陪维明去一趟南阳的水帘寺吧,把他交给哪儿的住持大师父,就说他是我小孙子,想去他哪儿出家修行。”

水帘寺位于千里淮河之源的河南省桐柏山腹地,与洛阳白马寺、嵩山少林寺和开封大相国寺合称“中原四大名寺”。水帘寺是临宗的重要道场,也是豫南鄂兹地区佛事活动中心。

三天后,12岁的郑维明一一拜过寺里各尊佛像,一个头磕向大和尚真空法师,拜他为师父。师父为他起了法名“演教”。

出家是为大业

演教师还在幼年时,奶奶就出家了,所以他并没有享受到多少奶奶的关爱。可是,在他的记忆里,就明白一个道理,出家是一件积德行善、又功德无量的大事业。他心里一直牢牢地记住这个真理,而奶奶就是做这项“大事业”的人。

奶奶偶尔会回家看看,当时他太小,理解不了佛教、佛祖、佛像是什么,只知道奶奶给他们家和大伯家各请回一尊佛像,让他们在初一、十五记得上香念佛号。他很好奇,追着奶奶问,自己可不可以念佛、跪拜?奶奶爱怜地拍了拍他的头说:“佛祖是全人类的,你当然可以念,而且越念得多、心越诚越好。”

每一次见到奶奶,他总是有问不完的问题,诸如奶奶出家都干什么,有什么意义。奶奶只告诉他:“好好读书吧孩子,等你初中毕业了这些问题才能跟你说明白,奶奶现在吃亏就在不识字上,你要多识字才能干大事业。” 在幼小的郑维明心里,就藏着一个理想,识字后去干“大事业”。

郑维明的家乡,是中国一个极为落后的村庄。他学校里的老师,多是农村中有些文化的人被选来充当的。不久后中国对教师队伍进行大整顿,许多没有正式资格的教师纷纷回家务农了。老师一下子少得没法继续开课,只得把几个村里的学校整合在一起,这么一来,就苦了正在就读的这些小孩们。

郑维明此时刚升到初中,每天要走十几里地的路,来回走四趟,而且中间还要经过一条小溪,这条小溪又没有架桥,只能趟水而过。夏天上学还好,一到冬天就太难为这些孩子。每个人都是叫苦连天,有的大人心疼孩子不让上学,有的是小孩自己放弃了学业,多数孩子为此而辍学。维明只上了半年,在一次涉水而过时,不慎摔倒水里弄湿了满身衣服,回家就冻成了重感冒,等病好后,他也跟父母说:“我再也不想上学了。”

一个12岁的孩子能不上学吗?他的父母还在犹豫的时候,他却说:“我想跟老师太(奶奶)学,去拜佛祖。”

父母怀疑自己听错了,维明再次重复了自己的思想,并表示早就有了这种想法,说自己已经偷看了老师太(奶奶)带回来的两本佛经,虽然一知半解不能完全明白,却也能体会到佛教是一项大学问,真是她所说的大事业。他还自豪地说,自己还学老师太打坐已经两年了,每天凌晨,他都要打坐两小时,只是怕父母反对才一直瞒着他们。老师太告诉他,要多识字才能做大事业,所以他才肯好好上学读书,现在看来,一,学校路太难走了,他想早点出家,早点学佛;二,佛教也是一门文化,他想学习佛教文化。最后,他还很郑重地合十请求父母道:“你们带我去找奶奶吧,不然我就自己去找!”

千里寻佛踪

夫妻俩商量了一夜,第二天平静地对维明说:“出家也是要有因缘的,你还小,虽有结缘佛祖的心,却未必真有佛缘。既然你执意要去,我们也不强拦着,但是,我们也不会亲自送你去寺庙,那会让别人笑话的。如果你真有佛缘,自然能找到老师太,如果找不到,那说明你没佛缘就早点回家,好好上学,过平常人的日子。父母希望你好,就多给你点钱做来回的路费。”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