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峻法师谈心中的圣严长老--缅怀一代宗师圆寂二周年 -- 【智慧广场】特约记者:欧阳启仁(台湾越洋访问)

2001年底正是澳洲的暑假,而北半球却是天寒地冻。那年果峻法师到美国跟圣严师父打七、禅十;他老人家的身体看来还不错,事实上,老人家的健康很虚弱。当时原本打算修读硕士及博士课程,但他知道老人家的健康状况后,他决定暂时把学业搁置一边,长老要求果峻法师协助打点杂务。因此,直到2004年,不论是夏季还冬季,都会两次到东初禅寺亲近老人家,每次都会住上一个月以上。老人家讲述他的病情时,永远是那么的平和,好像是在说他人的病情,让人感觉到他老人家的智慧,是一位长者,充分地表现出他的人生经验与佛学修为。

在《维摩诘经》提到“大悲心起”,经中也提到菩萨也会生病;那是菩萨边了众生,帮助众生,救度众生,却忘了自己的健康。圣严长老就是这样,对他来说,那是一种无私的奉献。尽管有病在身,但让人不易看出他的病态,即使在接近往生时,精神还是很好。对佛法的佛益都一清二楚,可见并不影响色身。因为他明白,菩萨为了帮助众生,对自己的生命贡献,像一根蜡烛,觉得像两头在烧与时间赛跑,所以他给人的启示是很难以一句话完完全全来形容,如果可以形容的就是一个“无我”,是慈悲与智慧的“无我”。

为汉传佛教注入新气象

长老是希望弟子们,能够为汉传佛教注入新的气象,保持原来的精神和原则,回到源头,同时要适应时代,不要一成不变;佛教是有生命力的,这是他老人家的愿望,也是法鼓山的理念。虽然有“心灵环保”、“心六伦”、“心五四运动”这些现代化名词或称呼,但内容依然是传统的佛法,跟佛陀所提的是没有两样的,只不过是用了一套全新的方式去诠释,和浅释传统的一种手段。

圣严长老虽是一位高龄的长者,但他在生活却是非常细微。有一次果峻法师穿上破袜子,只破一个小洞,但一时间还未补好,依然穿着打禅十;这时,有位侍者送来一双袜子,说是师父给的,还告诉他说,“对不起,这双是旧的”。这可是师父老人家穿过的,当果峻法师换上后“脚对脚”非常合适,让他想起了“心印心”这回事。通过这些极小的事,不难看出师父是一位凡事都用上心;用心去观察生活中的每一件事,尽管是一件极小的事,都会用上心,让人体悟出如何去照顾他人。事实上,师父不但对他人如此,对花草也特别照顾,体现出人性的一面,让你感觉到他像你的父母,是一位有智慧的父母。

但是,长老也有严肃的一面,特别是在修行时十分认真,老人家要求我们在修行时的态度一丝不苟。然而,一旦回到平常的生活,就像是一位慈祥的母亲。老人家的生活十分朴实简单,穿着一套短褂,有时还打赤脚到处跑,像是一位乡下农村的老人家,戴着一个斗笠拿着棍杖,完全没有什么大和尚或是国际知名的大德禅师的模样,这说明了长老是一位和蔼的老人家。当果峻法师初次到东初禅寺时,让人感到惊讶,老人家在生活中是如此的朴实,他住的房间很小,连床都没有,是打地铺睡了几十年,在美国纽约的象冈也是一样。

果峻法师也曾经随长老到瑞士传法,住的环境也十分的简单。长老认为那是去传法,不会要求信众给他特殊的待遇,只求有个一宿之地即可。当长老还能自理生活时,从不要求什么,一切大小事都亲力亲为,平易近人。又有一次到瑞士传法,刚好有位女众生日,依西方人的礼节,我们也随乡入俗为她庆生,正特意为她准备了一个生日蛋糕。西方人重视生日,这位女众切了蛋糕后,亲手送上给长老,长老吃完后说:“千万不要醉喔。” 这可让我们感到十分的奇怪,后来才明白,原本这是一个“rum cake” 。师父明知蛋糕有酒精,但长老十分尊重他人,没有一点的生气,若换成他人,可能会受到责怪了。

生活非常严谨有规律

老人家对自已的生活非常严谨、非常节省,很有规律。而且在禅七时,我们很难想象长老是怎样去带禅七的;当我们在睡觉休息时,他还在写作,整天在写作、在写书,处理开会、处理事情。禅七时晚上按板睡觉,长老房间的灯光还亮着,还在写东西,因为有个门缝,门没有完全关紧,第二天打板起身,经过他的房间时,长老还在那边写作,所以,不晓得他晚上是否有睡觉。长老不但要开示主持禅七,还要应付台湾法鼓山的建设、很多的人事、募款,还要做很多的事情,他老人家的身体不累坏才怪啊。他默默地去做,就是他的一种愿心、愿力和“无我”,这是让人很感动的“无我”的境界。

佛法和禅法,佛法是纠正和改变我们的观念。可是懂得观念不一定能在实际生活做得到,因为心念没有改变。所以要通过禅修来改变心念、观念和心态。打坐时的心念,用念力去制衡观念,也提起正念,要通过禅修才能办到。如果长老不去从事这么多的工作,功夫也就没有这么深,这是一位大乘菩萨的行者,从利他里完成自利。今天长老的功夫了不起的地方,是因为他发愿为佛教、为众生一直不断地在锻炼磨练中。是从利他之中来的,他的修行成就是一种自利,也是起于利他的心理而来的。

“山不转路转,路不转人转,人不转心转”以怎样心情诠释呢?心境、心念,人要心转比任何东西都重要,这是根本的地方。他曾经送过果峻法师一副墨宝(字画),上面写着:“果峻仁者,向大慧宗杲的最省力处下手便是得力处。”意思是说向省力处下手就是得力处,那什么是省力处呢?就是我们的心念,最省力处就是我们的烦恼,当下有烦恼的时候,你能够去转烦恼,即能得最大的力,很多时候烦恼生起时就是最大的阻力、阻碍和问题,是最不得力的。其实相反,有烦恼才是最得力的机会;把“阻力变成助力,烦恼当下即是菩提了”。烦恼一来,当下那是最着力处,能够去转,什么东西都转。这些都是考验我们的逆增上缘,当烦恼、阻力来时提起我们的心念,平常生活就得要多练习。

他老人家有很多东西叙述不完的,很难去形容他,要从不同角度去看他。要真正了解他,不能单从著作里看他,或许著作可以诠释他,也不能只从修行看他。必须从几个角度去观察他:1、看他的书;2、跟他一起修行;3、跟他一起做事情;4、跟他一起生活四方面的接触后,才会真正了解。因为长老认为“无我”的精神并没有固定的形式,都能去适应不同的环境和状况,每次都能扮演不同的角色。

对“无我”不会执着

这里有一部经典,是说有一个幻术师、魔术师能够千变万化,变出很多东西。佛就好像一个魔术师,变很多的魔术,这个就好比“无我”一样,一旦有“无我”的精神就会空嘛,空之后就能够产生“妙有”和“妙用”。佛法里的妙有、妙用,在不同场合中老和尚有不同的时候,他对“无我”也不会执着,设定怎样的样子或方式去做,而是一种很灵活、适应能力很强,很能够去应变。

法鼓山给果峻法师的影响很大,至于将这些教导应用在新的菩提阁里之外,也要配合本土化,老人家认为:这个不可以说是台湾那一套或是他那一套,因为他常常说:时间、空间都会变迁,在适当的空间、时间之下掌握这个原则,依具因缘做出灵活适当调整。也常说:“不要像谁,要像回自己。”很多时候我们都会模仿別人,当初长老跟东初老人说过要像回自己。怎样会有自己呢?先学习別人,之后才按照自己的条件,再看自己的因缘、环境、因素,然后做出适当的调整,走出自己的一条路,这样的佛法才会有希望。

长老所传的法鼓宗其实真正来讲是没有一个锁定的形象。如果有一个特定或锁定形象,这个东西就是死的。我们能够去掌握精神和原则之后,才可以应因不断变迁的环境和时代,绝不可以把自己套在一个格式或模式框框里面。修行就是要突破这些东西,具有灵活性的。

圣严长老一手创办中华法鼓宗,也继承临济宗与曹洞宗的法脈,果峻法师本身是默照禅得力,有深刻的体验,也能指导话头。好比一个房间都有很多扇门,你从这个门进去之后,到了房间,其他的门都能相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