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水》的奇缘 -- 【人物专访】文:圆会

音乐家和僧人的奇特因缘

一位是才华横溢的音乐家,也是虔诚的基督徒――张泛。

一位是献身佛教,出家40多年的僧人,――厚宗法师。

两个在决然不同的宗教世界的人,却不可思议的相遇了。他们相知相惜,擦出美丽的火花,为我国乐坛谱出了不同凡响的乐曲。

人生的际遇,就是那么令人惊叹啊!

为什么是我?

张泛先生原名张振源,被誉为我国“新谣之父”,也是伦敦音乐学院首席评鉴师。他在作曲、音乐教学和艺术管理等方面,享誉国际。

有一年,他到台湾公干。在朋友的介绍下,他会见了当时在新竹的厚宗法师。两人一见如故,法师甚至把一首自己所作词的佛教歌曲《大悲水》交给张泛,请他作曲。

张泛问:“法师,为什么是我?您为什么选上我?”

法师说:“大悲水象征观音菩萨大慈大悲的精神,由你为这首歌作曲最适合不过了。”

或许,在大爱和慈悲的面前,人与人之间没有了距离,只有温馨的关怀与诚恳的交流吧!

甘露遍洒凡尘

“大悲水大悲水….。苦于嗔火烧善根,寻求解脱法门。…

修学菩萨,效法观世音,泯除人我两般情,甘露遍洒凡尘….

大悲水大悲水….。”

厚宗法师笔下的佛曲《大悲水》,写的是佛教以慈悲滋润苍生的精神。词曲采取中西乐器合璧,丝丝扣人心弦,恰似轻洒人间的大悲甘露水,为烦恼众生带来滋润,充分表现了观世音菩萨不分你我,广度众生的慈心悲愿。

《大悲水》是慧严佛学会出版的佛曲音乐光碟《青莲遇月》的八首佛曲之一。

体会大悲水的精神

张泛以大爱的宗教情怀,服务于国内外的多个音乐和社团及宗教组织。

在法师的邀请下,他在百忙中拨出三年的时间培训慧严佛学会合唱团,并且担任光碟的监制。

张泛受访时说,自十多年前为《传灯》作曲以来,这是他第二次为佛教歌曲作曲,所以觉得很有挑战性。

为了更好地了解大悲水,张泛搁下繁忙的工作,让心平静下来,深入体会歌词的精神和教义。

结果,他发现平和而感人的音乐,本来就蕴含于法师所写的歌词之中。

他谦虚地说:“这不是我的音乐,而是从歌词中‘听到’的音乐。在深入体会歌词时,其音乐性自然的浮现出来,我的角色只是把词的音乐体现出来。”

僧人为何要烧雪?

配合音乐专辑的发布,厚宗法师以《烧雪的岁月》为题,讲述众生无时无刻都在被贪、嗔、痴、烦所煎熬。

他把贪、嗔、痴形容为雪。烧雪即清除心中的烦恼。

法师说,对财色名食睡这五欲的沉迷、人心的冷漠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疏离,让许多人痛苦一生。

法师说,人生苦恼多难,被五欲六塵所沾染,唯有结合慈悲和智慧,善巧应用,人间才有希望,雖处煩惱不被煩惱所束縛。当我们把“无心”变为“关心”,内心的热恼自然变为清凉。

唐朝慧海禅师说:“不见性的人,过去的业障不得消灭;见性之人,如日照霜雪,又如积草如须弥山,只用一星之火,即可燃尽,业障如草,智慧如火。”

因此,佛曲《大悲水》滋养世人:“……,和乐必要结缘,创伤多由不忍…..大悲水,大悲水。”

愿我们都能轻柔地观察呼吸,保持正念的觉知,慈悲温和的观照翻腾不已的心念和感受。不管是欢喜、悲伤、憎恨、愤怒,一抹微笑,不拒不迎。

异中求同欢喜自在

大悲水不但让众生超越苦乐,也让我们看到僧人和音乐家的宽容胸襟。

他们的奇缘,显示人们是可以撇开一般上宗教存在的排他性和偏执性的,进而洞悉不同宗教所含盖的相同性,即慈爱、宽恕,以及共创和乐世界的愿望。

希望异中求同的精神,让每一个人都得以欢喜自在,在身心的安详平静中,找到真正的幸福。

(http://mindfulliving.weebly.com)

我们的创办人

厚宗上人

1966年出家。上人属印顺脉系。

1982年,他从台湾来到新加坡之后便献身于佛教教育。

1985年,上人设立了慧严佛学会,目的在于提供有系统的佛学课程,以培养正信及正见的佛教徒。

慧严佛学会成立于1985年12月,其创立是基于确信智慧是佛法的一大要素,指导一切善行及慈悲的修持,所以学会取名“慧严”,是取自智慧庄严的意思。慧严佛学会是在特殊的历史和宗教环境中成立的。当时,有许多所谓的庙宇及其众多的信徒,而佛教与道教之间的区别却鲜为人知。

大部分的佛教寺院也很少自动自发地组织活动来吸收新信徒。

此外,造成佛教停滞不前的部分原因也包括缺乏有才能及有领导素质的人才。所以一郡佛教徒在厚宗上人的领导下,毅然成立了慧严佛学会,希望透过佛教的教育工作来排除普遍不利佛教成长的种种因素。

简单地说,慧严佛学会是一个希望以佛学教育利益一切众生,护持僧宝,以及提高佛教徒的素质来实践菩萨行的佛教团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