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看五蕴(下) -- 【禅师法语】文:释一睛

前文提要:色蕴,是指物质的积聚。色蕴包含内色和外色。受蕴,是领取纳受之意。对于顺境、逆境的领纳感受,可以分为身受和心受。想蕴,是心于所知境执取形象。我们在看听接触东西时,会认定所对的境有一定的相貌,然后为它安立名称,而生起认识的心理。

行——让心的齿轮转动起来

行蕴,有造作之义,行蕴驱使心造作诸业,所造作的行为有善、恶、无记等三种心理,称为心所生法,又称为心所。善心也是行,起恶心也是行。其实,我们学佛不就是在日常生活中转变这些心行吗?我们总会在寺院的墙上看见:“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我们学佛就是要在这颗心上下功夫,如果只做表面功夫,内心依然充满着贪、嗔、痴、忿、恨、恼这些的心理,那无异于浪费宝贵的暇满人生。每天、每时、每刻甚至分分秒秒,我们都要观察自己的起心动念,转变这些贪心、嗔心、嫉妒、傲慢到慈悲包容平等上来。如果在生活中没有转变这些心态,那我们学佛只是学在了口头上、书本上,对我们的生活就没有多大意义。

如果我们学佛了以后,反而更加封闭自己,跟家人朋友格格不入,只是捧着佛经念诵,一个人盘起腿来打坐,对他人不闻不问,那我们的慈悲心、包容心,学到哪里去了?本师释迦牟尼佛是为了众生,而发愿出家寻找出离之路。我们学佛,不就是要学习佛陀的慈悲与智慧吗?也许我们都会发愿:愿为了一切众生而发誓成佛。但是众生在哪里啊?

慈诚加参仁波切曾说:“众生就在我们身边啊,如果对身边的众生都没有慈悲心,那我们去哪里找慈悲心啊?”我们听经闻法的目的,目的就是在于启发这颗慈悲心、大悲心吗?如果心不转动、不改变,还在贪嗔上面,那我们只是紧紧捧住佛经,对内心的改动没有太大的作用。当然我们也有对佛经恭敬的功德,佛经就如同一面镜子,照出我们心灵的污点,我们需要对着镜子擦去这些污点才是重点,而非一直捧着镜子。

不管是诵经也好,打坐也好,我们的目的就在于转变这颗心,让它真正改动起来。当这些贪嗔之心刚刚升起时,使用一切方法转动改变它,不要让他扩展变成行为,一旦变成行为,我们就得承受他的因果了。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一看到有这些妄想产生,便如看到敌人般,要把他捆起来处罚,紧张地对治。不是这样的,我们知道他们来了,不用慌张,只是放松下来,他自然就会消融到自性里面去了。转变它的意思是不要放任贪嗔之心,如果放纵的话,那我们就要用现在的这颗心来领受饿鬼地狱的痛苦了。

识——超越因果的勇气

很多识聚合在一起,称为识蕴。依唯识宗讲:识有八种,前六识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第七识末那识,它有恒思量意,即指我们有一个心念,它一直执着有一个我,第八识阿赖耶识,我们凡夫对此识不知不觉,它能收藏所有造业的种子,同时这些种子依靠这个识的因缘而能够形成果报。

我们每一种行为结束后,并不是就消失了。从无始以来,我们所做的行为都会留下种子放在阿赖耶识的大仓库里,当因缘聚合时,这些种子就会生根发芽,我们就会承受不同心行所留下的果报。我们在三界中流转,被业力之风驱遣着,当果报成熟时,我们不想受也得受。从表面上看我是多么自由的人啊,可以自由地选择工作生活,每天都是这么开开心心,然而,当业力的风吹来,生病的痛苦、死亡的痛苦就来了,它才不管我们有多不情愿,多舍不得。因果不仅仅指外在的人事环境,更重要的是指内心的因果,我们的内心不断熏习的习气烦恼种子,那才是真正的轮回之因。因果轮回不在别处,就在我们心里,就在我们每个起心动念处,饿鬼、旁生、地狱就在我们心中,它们就是我们贪、嗔、痴的外现。所以我们必须为自己的未来负责了。

从无始以来,我们已不知在六道中漂泊多久,今世好不容易获得了这个暇满的人身,并且有幸听闻了佛法,怎么能让此生再在无明愚痴的轮回中度过呢?经过多少轮回,我们一直都与贪、嗔、痴、慢的习气为侣,为什么不在第一次就想改变,想出离呢?我们都被牵绊在因果的链条中,为什么不想获得真正的自由呢?但是如何能超越因果?如何能获得自由呢?

我们需要有方法,就如同火箭要摆脱地球的引力一般,我们需要强大的动力。这个强大的动力,就是强烈的出离心。我们亲身经历的那些贪、嗔、痴的痛苦,如同无底的黑洞般,它们不仅在吞噬我们心灵,而且会吞噬掉整个世界。但是,痛苦使我们清醒,使我们发起猛烈的心:我们不能再这么沉沦了。如同火箭需要足够的燃料一般,在解脱的道路上,我们需要菩提心、大悲心的滋养,因为众生的痛苦是共通的,他们所经历的绝不比我的痛苦轻,真诚地从内心发出愿众生皆获得安乐的愿望。把心量慢慢扩大,最后认识到心的空性,其实菩提心与空性见是一个根,当我们圆满了菩提心时,心不再执着我,心本来的广阔自然显现,就自然明白所有客尘烦恼的空性。当然空、性需要在止观的修学基础上,当我们明白一个妄想是空性时,所有的烦恼妄想都是一样的,都会彻底地转变。

五蕴

五蕴如云彩,漂浮在心灵的天空,它是心的一种显现,一种妙用。五蕴如盲心为导,我们有什么样的心,就会显现出什么样的色、受、想、行、识。本来我们的心是如此清净光明,如虚空般广淼无垠,只是暂时被烦恼、妄想的客尘所染。有时我们会颠倒地认为烦恼妄想是主,清明的心偶尔才出现。事实上那颗清明的心一直都在,只是偶尔被我执、烦恼、妄想遮盖而已。那如何才能时刻显发清明的心呢?

在生活中,我们应时刻察觉自己的起心动念,把那些为了我的念头,慢慢转变为菩提心、慈悲心上,慢慢消融我执到他人中,到众生上,扩展我们的心量,真正圆满菩提心的时候,空性也会自然显现,我们本来的纯净的智慧也会显现。心,原来是如此广阔与无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