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新解 文:语庭居士 -- 释解《论语》之1.2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杨伯峻译文】有子说:“他的为人,孝顺爹娘,敬爱兄长,却喜欢触犯上级,这种人是很少的;不喜欢触犯上级,却喜欢造反,这种人从来没有过。君子专心致力于基础工作,基础树立了,‘道’就会产生。孝顺爹娘,敬爱兄长,这就是‘仁’的基础吧!”

【语庭居士解】儒家重人伦,故以孝弟为君子修身进德,亦即仁学之根本。佛教重解脱,故以戒律为成佛作祖,亦即解脱道或菩提道之基础。若以佛教术语说,那么孝弟就是君子学处,而戒律就是比丘(尼)学处、菩萨学处。一个护戒如眼的修行人,自然能够遮止恶念,降伏妄心,在世法的层面,是绝对不会犯上作乱,触犯刑律的。在佛法的层面,四众弟子中,在家二众以出家二众为“上”,出家二众中比丘尼众以比丘众为“上”,四众在佛世以佛为师,故佛为“上”,在佛灭度后,以戒为师,故以戒为“上”。戒是三学之根基,无戒无以生定慧,故戒亦是无上菩提本。持戒持得好,就是为修道之路奠定了根基,此即“本立而道生”。而戒律也者,自然就是解脱道或菩提道之本。

以上是就显教而已,若是密教,在别解脱戒之上,尚有三昧耶戒,而十四条三昧耶戒之首就是不能诋毁上师。以是之故,密教行者以上师为“上”。若能依师所教去行持,一切言行均作师所喜,丝毫不违逆上师,当然就不会“犯上”,也不会“作乱”,否则必堕金刚地狱。密教行者依师指引,精进勤修,定能修到与上师无二无别的境界,由于上师与佛无二无别,行者修到与上师无二无别亦即与佛无二无别。此即密教成佛之道。

释解《论语》之1.3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杨伯峻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伪善的面貌,这种人,‘仁德’是不会多的。”

【语庭居士解】从佛教的角度看,孔夫子所说的“巧言”,应该就是释迦文佛所讲的绮语、两舌之类的口业。至于“令色”,当属于意业的范畴,因为那是某人出于某种邪恶的动机,让心王去指挥五官摆出骗人的伪善面孔。像这种口业不清净,意业也不清净的人,越是能说得天花乱坠,越是能讲得辩才无碍,越是能装得悲天悯人,越是能扮成慈眉善目,就越缺乏悲心和菩提心,距离魔道越近,距离佛道越远。对于此等佛门败类,我佛如来早有狮子身上虫之喻,龙钦巴尊者、宗喀巴大师等藏地大德祖师,亦有慎重择师之教,吾等佛子,须谨记之。

严格来说,“仁”在佛法中是没有一个能够完全对应的概念的。因为儒家强调人伦教化,主张入世,对超乎经验的食物是“敬鬼神而远之”的。而佛教则不同,认为世间是不究竟、不圆满的,以解脱为要义。虽然大乘佛教亦主张度化众生,但是菩提心仍然是要以出离心为基础。不过,佛法中虽然没有可以完全与“仁”对应的概念,但这并不是说佛教中没有与“仁”的内容有关的东西。在佛法中,这是属于人天乘的教法,还是有不少经典谈到儿子应该如何孝顺父母,媳妇又该如何孝敬公婆的,如《善生经》、《玉耶女经》等。(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