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与创新的组合——记菩提阁重建工程动土纪念日 -- 【道场活动】特约记者:欧阳启仁

位于武吉知马美世界一带,占地约一万平方英呎的菩提阁,于1963年由宗鉴法师传给了松年长老之后,距今已有47年的历史。松年长老由于本身在早期经历过战乱的缘故,一直过着四海为家的生涯,自从他接管菩提阁以后,才结束了处处无家处处家的日子,也成为自己修行的道场。虽然,松老早年不像其他出家人接受过完整佛学体系的教育,他对佛学的教育却是相当重视。

菩提阁第一次重建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房子的设计、取材、用料,乃至一草一木,皆由松年长老亲自操办, 寺内的软硬体设备陈旧,追不上时代的步伐,不足以应付教学弘法的需求,如果不及时与时并进,将吸引不到年轻的一辈为佛教效力。

现任住持果峻法师依稀还记得在1996年12月12日早上十点半这个时候,当他把菩提阁两侧花架上的盆栽浇完水后,回到中厅,住持松年长老对他说:想要再次重建菩提阁,兴办佛学院。除了寺内礼佛外,必须加强教育弘法的念头。由于本地当时并没有一间佛学院,因此佛家子弟都必须到台湾去修学佛法。然而,不幸的是,松年长老在来年就圆寂了,无法实现这个愿望。

自从松年长老圆寂至今,再次重建计划的念头一直停留在“构想”阶段。当机立断的果峻法师,两年前与一批追随松年长老的护法决定为他完成这个遗愿。由于本地已经有了一间佛学院,因此重点就放在人文、艺术、教育和禅修弘法上。

终于,相距整整14年之后,在2010年12月12日的早上十点半给盼到了这一天;庄严而隆重的重建动土仪式,就在这一刻众多嘉宾的见证下,完成松年长老生前的宏愿。当天果峻法师在念诵祈愿文时提到:重建后的建筑结构将是一座现代化、功能俱全,设施完善的新道场,给大众作为学佛的好地方。今后的发展趋势,也会朝向教育弘法、文化艺术、禅修道风与社会关怀这四大建设方针迈进。

现在,简略介绍这四大方针:

第一,教育弘法——这是重建菩提阁其中一个不可或缺的发展项目,未来将开设佛学专科研讨班,深入研究经典的核心思想并发表研究成果。另外,也积极培育佛学师资,发掘更多弘法人才。开设成人佛学课程,周日儿童佛学班等,确保法脉得以透过佛学教育相传,让佛法常住人间。为了让信众身心可以全面发展,也考虑开发全面有益身心的教育课程。

第二,文化艺术——内容相当广泛,其中包含了佛理、经藏、绘画、书画、建筑、雕塑、音乐等,都有助于陶冶性情和提升生活的品质,从而创造更美好的社会。定期为书画艺术家筹办书画展,出版画册,培养有意在这个领域发展的新进学子,同时也将邀请海内外法师及学者举办讲座以促进文化交流。

第三,禅修道风——一座寺院的素质,不在于欣赏它的亮丽装潢,而是道风的建设。所谓道风即是修道的风气,唯有在严正道风的基础上,任何的计划才能够有效执行,寺院才能健康发展。未来的日子将加强这方面的建设,以让实修者可以将平时的修习风气,融入佛学精髓的研究里,做到勇猛精进和自我提升的境界,从而创造正确的价值观。

第四,社会关怀——除了加强教育、文化和禅修外,也鼓励信众走入社会,以慈悲与平等的心关怀残疾弱势的一群。散播爱心不但能教育他们珍惜身边的所有资源,爱护居住的环境,也让他们深入了解佛陀所提倡慈悲的真理,共同创造一个关怀社会,关爱环境的人间净土为最终的目标。

重建后的菩提阁,应当能把它塑造为一座现代化、本土化、科技化和生活化的道场,增强社会的互动与人文素养,传承佛教教义的精神和圆融,更进一步地把佛陀教育、文化艺术、禅修静坐和社区关怀,推向新的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