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的心念 -- 知足 -- 【菩提文摘】文:又明(博士研究生)

人生尽受福,人苦不知足。

思量事劳苦,闲着便是福。

思量疾厄苦,无病便是福。

思量患难苦,平安便是福。

思量死来苦,活着便是福。

--清.胡澹庵--

在生活中,有些人总是为了财富与名利,不知足无止境的想尽心机与使用极端的手法,甚至不惜一切代价追取它。认为唯独有了财富与名利,方能在社会上立足和在别人面前扬眉吐气。不错,在现实的社会上,想处在优越的生存条件或对他人有更好的吸引力,一个人的财富与名利两者皆要具备,缺一不可。但是,如何才能使一个人,在既需财富与名利的情况下,又不被财富与名利所牵引,而能使自己的心念获得超越----知足。关于这个问题,我将采用四个方面来说明:一,知足的定义;二,知足的动机;三,知足的象征;和最后的结论----知足是生活旅途中的路标。

一、知足的定义

知足是启发我们的心念,从溺爱于追取财、色、名、利之中走出,趋向淡泊以明智,宁静而致远的向导。知足,并不是叫我们放下念头,不要去思念或追求我们所需要的理想与愿望。知足,是告诉我们对财富与名利的需求时,能够明确的引用智慧,去分析和了解对于身外之物的追求,要有个限度----自我满足,不能无止境的苦求不舍----不知足。如《佛遗教经》①曰:“知足之法,即是富乐安隐之处。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不知足者,虽处天堂,亦不称意。不知足者,虽富而贫。知足之人,虽贫而富。”②

这段引文,明确的告诉我们,知足不仅是治疗我们欲念的最好妙方,也是启蒙我们心灵趋向安然与超脱的独特导航。更是透过知足的超越心念,来升华自身的价值。所谓的“事能知足心常泰,人到无求品自高”,就是指这个意思。相反地,一个人对于财富与名利若是不知足地追取,其心灵与意境会处于一个虚而不实的状态。甚至在精神上,受贪婪的羁绊,如强力胶一样紧沾于财富与名利上,日以继夜的奔命,由此心灵与精神上皆获得极度的疲惫不堪而崩溃,甚至命归黄泉。正所谓“祸起源无因,但从心念生”。因此,一个人若能正当的通过知足的法规,去追求所需的财富与名利,其心灵既不被财富与名利所困扰,又能获得一种超然物外的自在与宁静,这就是知足的宗旨与妙义。

二、知足的动机

每个人在做任何事时,都有个第一心念----动机。如笔者在撰写这篇文章时的动机是:

就是想借用文字来阐明,笔者对知足的体会与看法。

感谢《佛友》编辑部的所有仁德,给予支持和赐予以机会,刊登笔者之拙劣文章与众分享笔者之心得和法之精髓。

祈望大家通过阅读本文后,能够正确的了解到知足的本义,及在生活中获得启蒙与帮助。

那么,知足的动机又指的是什么呢?主要是在告诫我们,在生活中要舍弃隐藏在我们脑海中的财富与名利的束缚。树立正见的人生观念,不沉溺于身外丰富多彩的五尘(即:色、声,香、味、触)。确切的说,在生活中,任何事情都不必刻意的去强求。要知道一个人的财富与名利,不是依靠一个人的强求所能获得,而是依赖于一个人的福报(命运),来决定一个人的财富与名利。记得几年前在中国的佛学院任教时,与同事们聊起一个人的财富,其中有位同事就说“当一个人的福报来时,就如大海的浪涛一样,你想把它挡住,也是挡不住。一个人如果没有福报,财富与名利怎样求,也是求不到”。这就告诉我们,一切的财富与名利是取决于人们之前,是否是有种下这棵富裕的种子。但相反的,一个人若是能体会到,我今虽穷,但能获得完好的身心,我愿已知足矣。若能这样想,虽然生活在穷境之中,但其内心乃深感自在和幸福。

如果一个人虽获得人生,但对五官和身材深感不满。于是不惜牺牲一切代价,求医修整那原有的五官。若是这样,其不仅失去他/她的原形的美,而且也给环境污染带来一定的影响,甚至伤害到他/她的生命安全。就如前段时间的新闻报导,很多女子到印度求医整容。在印度的新德里暴出“末日或超级细菌”(New Delhi Metallo-beta-lactamase ‘NDM-1’),导致多个国家的人民由此受感染而死亡。那些人只是为了私自的暂时利益,把不利的毒素传播给大自然空气。此举不仅剥夺他人的生存权力,而且也危害到社会上的大自然环境。流露出此种极端的毒菌,就因为那些人不懂得珍惜自己的原形美,而不知足的追取结果。这个结果,在社会上的法律面前,不属于犯法,也就不受法律的审判。因为法律赋于他/她的求美权力。然在因果业报的面前,将会获得‘不善业’的果报。这个果报,或是在明天,或是在后天,乃至是在未来的下世,其身心和五官将会获得更加丑陋难看。这就是说,在因果业报面前,恶行的报应,是非常现实与灵验,同时也是人人平等,不分贵贱。更明白的说,就是获得原来的不善业(过去世) + 现行的不善业(现在世) = 将来的不善果报(未来世)。这就是“为人美与丑,缘自善恶因”。

在今生,一个人所拥有财富、名利、五官的漂亮与否,是取决于昨天(前世)所种的因而定,而不是单凭着美容药物或医学整容所能取代的。即使如今科学发达,一个人如不满自已的五官,可以花些钱去改造而让自己满意。殊不知,这只是虚假性的,并代表他/她本有自然的美。因为,他/她被整容过的五官,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不自然。如已逝的美国歌坛巨星迈克杰逊(Michael Joseph Jackson),他那原有黑里发光的脸上皮肤,是多么的自然美。之后,为了想变成白皮肤而去整容,被整容过的脸皮,给人的第一眼感觉,就是很可怕。所以,如果一个人真正的想获得丰硕财富、威望的名利、美如仙女般的容貌。今天(今生)就得多行善事,多行布施,多礼敬佛菩萨。明天(将来)你的容貌、财富、名利一定是很显赫的。如宋朝的袁了凡,他原先命运很不好,因为算命先生曾告诉他今生没有儿子续祠,功名也不成就。之后,他到南京栖霞山栖霞寺拜访云谷禅师,受云谷禅师的启示,袁了凡开始行一切善行。最后,他不仅有了贤能的儿子,而且功名利就。又如古时候有位妙善公主,她一生下来不仅容貌不美,而且只有三根头发。然而,在她七岁时,发现自己的容貌长得这么难看,于是就天天在家里称念“观世音菩萨”圣号。十八年之后,有一天,当她起床后,面对着镜子,惊讶的发现到自己的容貌不仅变得那么美丽,也长了满头乌黑发亮的美发。

上面的几个例子告诉我们,一个人今生的容貌与功名利就,是依赖于自己的善行福德,后依据这个步骤去求,不但不会伤害到别人,也能对自身有利。如果我们能透过知足的动机之法规去求我们所需要的事物,我们的心念不仅会获得心灵之光,仕途由此趋向一帆风顺,社会也由此取得欣欣向荣和宁静无争的景象。

三、知足的象征

在社会上,我们时常会听到这句“知足常乐”的警言。它的本意也是提醒我们,在生活中要有一定的规律。就算你很富裕,也不可过于奢华。如果你很贫困,也不要屈辱你的人格与意志。“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指的就是这个意思。 因为,人生的幸福与快乐,像捉一只蝴蝶一样。你越用意去捕捉它,它越是飘舞不定,让你无所适从。正当你无意去捕捉它时,它越是靠近你,乃至停歇在你的肩膀上,伴随着你同行。这就是“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阴”。

在佛经里,我们时常能读到“人生难得今已得”的佳句。其意也在提示我们,现今我们虽没有显赫的地位和丰厚的财富。但我们能获得完美的身躯和理想的家庭。是我们昨天(前世)所种下的善因,才有今天(现世)好的结果。因此我们要知足的去热爱我们生命中的每一天、每一刻、每一分、每一秒,珍惜我们那来之不易的家庭。我们的心念要像月亮一样,无私的奉献自己的本能,不受云与雾的阻碍,时刻发出那无瑕的慈光,去爱护身边的人,爱护大自然。这不仅能提供人们快乐与安全的居住,同时也是提升自身的心境,更是体现出你在他人心目中的地位与价值。这就是“幸福本是知足念,快乐源自平和心”的超凡心念。

当我们明确了解到“浮生如梦,世事易逝。爱欲荣华,不可常保”的事态定律时,我们就要时时提醒自己,物质的享受只是身外之物,并不能为我们的心灵获得自由----精神上的束缚。心念上的幸福与自在,才能让我们真正的取得超然快乐----心境上的超越。因此,我们时刻要存有感激与知足心念。在现有的生活中,我们要感激创造者,感激他/她赐给我们生命、居住、家庭和身边的亲属与朋友。我们要用知足心念去包容我们所遇到的逆境。这样我们的内心就能充满着快乐和幸福的泉源,我们的内心就不被逆境所牵引,达到随遇而安的雅致,我们的人生旅程将是越来越宽坦,这就是超越的心念----知足。

四、知足是生活旅途中的路标

所谓的“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士能明知足,是为常乐义”,其意明白的告诉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的所有痛苦,都是由无止境的欲求心念所招致。但是,只要我们能透过知足的规律----适可而止的步骤去追求我们所想要的事物,我们的身心不仅能安然无恙,我们的心灵也可融入幸福与快乐的情景中。因为知足是在告诉我们,不要把心思放在虚名浮利上,这样就可以过得恬淡而快乐。但对于为人品行与学问则要无止境不知足的追求,这样才能取得常人所不能的成就,为社会的和平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唯有这样才是我们最高的人生价值----无憾而崇高的,这就是“知足常乐”的人生哲理。

我们会常听到这么一句“人,虽居于同一地球,但有贵贱之分”的流言,由此来区分一个人身份的尊贵和地位的显赫。但在知足的面前,并没有高低与贵贱之分。因为知足告诉我们,不管你的身份是多么的尊贵与显赫,在生活中都要保持着谦卑做人的态度。就如稻穗一样,到成熟的时候,就要弯下那丰满的稻谷,如此方能避免那时刻降临的横祸。虽然要保持着谦卑处世哲学,但还是要拥有勇往直前的志略。这样才不促使我们的心念,浮现消极厌世的思绪。更明确的说,一个人要实现自己的理想,是需要有奋发图强的精神和坚定不移的意志,甚至需要不知足奋力拼搏的毅力才能实现,但不是不择手段和图求虚名的追取。如一个员工在公司工作,想获取自己理想的工作岗位,就得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方可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但不是用不正确的手法而获得。这就是“知足而不知足,适可止为中道”的妙用。

总之,如果我们能善用知足的定律,来做我们生活的指标,那么,在我们生活的旅途中,当在观赏一个美丽的景物,乃至超凡的胜景,我们的眼识不被迷恋,心态不被迷醉。为此我们在旅途中,则能洒脱的展现观花赏月的悦意心境,此不仅能体现出我们丰富多彩无怨无悔的人生,又能为社会献上一份礼物。正所谓“常乐源有道,知足为第一”,就是这个妙意。

(写于斯里兰卡柏拉德尼亚大学)

①《佛遗教经》:又称《佛般涅槃略说教诫经》、《遗经》、《佛临涅槃略诫经》、和《略说教诫经》。后秦鸠摩罗什从梵文译成为中文,1卷,收藏于大正藏第12册。此经内容主要阐述佛陀在拘尸那揭罗(梵:Kusinagara)的沙罗(梵:Sala)双树间要入涅槃时,对他的弟子们勉励说:“我入灭之后,当以波罗提木叉(梵:Pratimoksa)--戒律为师;当以精进不放逸为道业;当以不贪、不嗔、不痴,不骄慢为德行。《佛遗教经》、《四十二章经》、和沩山的《警策》合称为佛祖三经。

②见大正藏第十二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