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看布施──看两个母亲的生活点滴 -- 文:冰婕(河南)

社会进步大,信教自由也真正在民间体验出来。许多妇女闲来无事,纷纷追求自己的爱好,不再是天天以打麻将度日了,她们有的搞文艺,参加戏剧学表演,有的喜欢旅游参加旅游团,有的爱上宗教殿堂,求心灵上的慰藉,当然,还是佛教信徒最多最广大。

在我生活的邻里,就数邻家的李妈妈最为虔诚。近些年来,李妈妈整天口中念念有词,见人总要讲经说法,家里特整理出一间房供奉菩萨,一日三拜九叩,早课晚课从不间断,香火终日袅袅不断,忠于佛法到了入迷之境。初一、十五日,她除了在家上香外,还去小庙再敬佛。后来,李妈妈给小庙捐香火钱多了,庙里师父感动于她的诚恳,就动员她干脆初一、十五吃斋以修下世之福,李妈妈一听,忙念数遍阿弥陀佛,欣然答应。

李妈妈又虚心修行一年后,跟小庙里法师说:“你们这儿的香火越来越旺了,每到初一、十五时,吃饭人太多,几位师父做饭很辛苦,往后我也帮点忙,出点儿力,再到初一、十五的时候,我让人送吃的过来,庙里只做点汤水就行了。”

师父们感动于李妈妈的虔诚,又不能薄了她的布施之心,就同意李妈妈在庙门前舍饭。众居士和前来拜佛的信徒们个个佩服又赞扬,纷纷感叹李妈妈真是佛门好弟子,快成活佛了。果然,李妈妈言出必行,半年来,无论风雨,从不间断地在庙门前舍饭,深得佛心和人心,一时间,好口碑传遍乡邻四方,人人赞不绝口。特别是小庙新建大殿时,李妈妈不但在集体那儿捐了不小善款,还特意又为菩萨塑了金身,这种善举连菩萨都能感动,何况是凡身肉体的师父们。于是,在大殿建成后,大和尚穿上袈裟隆重地为这李妈妈上了第一柱高香,带领全部弟子为她诵唱无数遍“功德经”。

平淡中体现佛心

我的母亲活到高寿米岁。也是我们村里有史以来最高寿的一位。往生后,亲人无不纷纷回忆起逝者的一生。

姨妈说:“姐姐是最善良的人,小时候村里闹土匪,父母嫌我是女孩儿,把五岁而多病的我扔了不要,是姐姐冒着生命危险不顾一切的背起我,一口气跑到安全地方。当时,我眼看着拥挤的人群踩死许多小孩子,不是姐姐哪有我这一生啊。”

最小的婶子是到我们家的童养媳,刚刚十岁多的她哪会干什么家务活,就是这样子,也得和别的妯娌轮流做饭、推磨等繁重家务。轮到小婶时,总是母亲帮助并且手把手的教了她两年,别的妯娌还笑话她多事。小婶经常说,她一直把母亲当成最可靠的亲人。小婶由衷地对人说:“我一生最佩服的人就是三嫂,她不单善良热心爱帮人,还从来不说脏话,更没有一般女人们的恶习,专说人是非长短,她一生没跟任何人结仇。”

打从我能记事起,还真的没听母亲骂过任何人,更没谈论过哪个人的是是非非,更没听她说帮助过谁,有恩于谁。跟父亲为什么事吵几句时,也总是父亲最后说了算,她只是默默地服从。即便是父亲刚骂过她,吃饭的时候,父亲不回家先吃第一碗饭,母亲也不会让孩子们先吃,更不会自己吃东西。我们吃剩下的饭菜,母亲从不随便扔掉,就是还有一颗米粒她都用手弄着吃下才洗碗,还告诉我们一颗一粒粮食都来之不易,吃了应该,浪费有罪。她常常教育我们,要尊重长辈,多做好事善事,不准出口伤人或骂人。哪怕是家里物品和家禽丢失了,母亲也从不开口骂人,总是说自己以后得小心。

有个叔伯嫂子,天生弱智,母亲总是为她的孩子做棉衣和鞋子,特别是姑表哥的一句话,让我很吃惊,他说母亲胜于他的亲娘。因姑妈早逝,年纪尚小的表哥,每年总是直接把摘下的棉花送到我家,而母亲却把这些棉花变成衣服和鞋袜再送给他们几个孩子,这种恩情,在穿衣全靠手工的年代谁说不胜似亲娘!

姐姐们相继成家后,谁跟丈夫生气了,回娘家诉苦时,父亲总要骂几句,母亲却还说“一个巴掌拍不响。”无论姐姐怎么哭着不愿回家,母亲都不再理。

我总感觉母亲一生是做鞋子最多的女人。先不说姑妈留下三个孩子的鞋袜和衣服都是母亲从棉花变成的,我只记得比母亲小12岁的姨妈,年轻多病,整天跟医院打交道,姨妈有六个高矮不同的孩子,童年印象最深的就是我跟母亲一起送鞋子。没谁的就要打架,这一送就得六双。后来,我们都长大了,社会也进步很大,再没有人穿难看的手工布鞋了。母亲闲着无事急得不行,就做起了幼儿穿的绣花虎头靴。先是送给村里邻家孩子穿,再就托大姐给出售,结果,就一发不可收了。记得从她六十多岁一直做到八十多岁,也不知道做了多少卖了多少钱,反正家里人或多或少都花过她卖鞋子赚的钱。说实话,八十多的老人,再好的视力也还是大不如前,何况绣花儿这种小针细线的功夫活儿,更需要高倍的眼力才能达到美好的程度,再后来,她的手工,实在让现代爱时尚的年轻妈妈看不上眼,就无法卖出去了。可母亲还是闲不住,由于身体越来越差,走路很困难的她,仍然不愿无所事事,用她自己的话说“没事做就是吃饱等死”,于是,她又拿起针线,为村里有小孩儿的人家无偿做鞋子,而且说明不要任何回报,直到她生病的最后几天,还刚做好一双小儿鞋子,说是为邻家就要临产的孩子准备的。

进入老年的大姐和二姐也皈依了佛门,初一、十五纷纷去庙里上香敬佛,在家也吃起了花斋。还多次邀母亲跟她们一同拜佛,母亲却笑笑说:“你们去吧,我老了,不会敬佛,我想佛也不会怪我的,善是人的本份吗!”

母亲一生没有任何信仰,更不懂得什么是佛法,她却让我理解到佛理、佛德,也处处彰显出她的真正布施之道。

布施从不求回报

回头再说前面的那位妈妈。一年后,她就再没去庙里敬香和舍饭了,不是她不想去,也不是她的诚心不够,而是她供养的钱财与舍饭的来源太过恶烈,她的儿子可说是无恶不作,绑架不在话下,还杀人,母亲管不了儿子,想以此达到为儿子洗罪之目的,妄想让神给他消灾减罪,可她的儿子最终判了极刑,这位母亲也就完全失去信心和舍饭的财源。

佛陀提出“六度”,以 “布施”为首。《优婆塞戒经》说:“云何心净?施时不为生死善果、名称胜他、得色力财、不断家法、眷属多饶,唯为庄严菩提故施,为欲调伏众生故施。”这就是说,菩萨布施的目的不是为了增益“生死善果”,不是为了获得来世的人天福报,不是为了来世身体健康生活富足,不是为了来世得到美满的家庭眷属,不是为了获得世间乐善好施的名声,也不是为了要超胜他人;而是因为菩萨怜悯众生,要和众生广结善缘,而是为了要利乐、调伏众生,藉着布施的因缘而将众生引入佛法之中,而是要将布施所得的福德回向给今生来世亲证三乘菩提,亦如是教导众生亲证菩提,以这样的心态布施才能称得上清静布施。

母亲一生总是以帮人助人为乐事,无意中就跟佛陀的宗旨靠拢一起。她从没想到要在布施中取得任何回报,总是在平淡中见证佛法,以一颗平常的“正知正见”和“平常心”,善待周边的人。没想到文盲的母亲能够跟深奥的佛教大法如此默契。

两位妈妈的行为与做法,让我明白了阿弥陀佛是藏于心里,而不是挂在嘴上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