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明月照河渠——访四川震后重建的高山寺 -- 特约记者:苗四海

无根树,花王幽,贪恋荣华谁肯休。

浮生事,苦海舟,荡来飘去不自由……

肯回首,是岸头,莫待风波坏了舟。……

道家祖师张三丰著述甚丰,流传最广的却是这组《无根树歌》。或许,很多人不知道,这组道歌,是他在四川成都市崇州无根山上的高山寺留宿(一说在此修行)时,闻山名有所悟后作的。诗歌中的苦空无常观,显示了中国佛道合一的文化流向。

趁着中秋长假与友人访名山古刹,意外地走访了这座建于隋唐,饱经战乱,几度兴废的高山寺。

从成都驱车西行一个多小时,就到了有“成都氧吧”之称的崇州市公议乡无根山下。去时,细雨蒙蒙,在省级万亩果林生态农业园——中华第一布朗李生产基地穿行,一望无际的珍奇果林,林间深隐的零星农舍、稻田、小溪,令人陶然。

钟灵毓秀高山寺

同行朋友告诉我,高山寺是观音古道场。四周有梦幻般的白塔湖、白塔寺和上元古寺。白塔寺供有佛舍利;上元寺是朱元璋的叔叔“悟空”法师和儿子建文帝出家地,藏有孤本国宝《洪武南藏》,高僧代出。前不久,一位百岁高僧刚在那里圆寂。

明朝中期,古老的高山寺年久失修,几不能住人。一位方姓游人睹寺伤感,用观音殿前枯柏,雕了尊观音巨像。开光时,无水的山上忽然涌出灵泉数道,一时名动四方。明末"张献忠之乱"时,观音像被毁,灵泉随之枯竭。但高山寺一直是当地人心中的瑰宝。去年,一位叱咤商界方姓的后人游历此地,发心重建在汶川地震中被毁的古道场。

幽静山林中,鸟儿一声声抟(tuan音团)啼。幽深的环境,灵异的故事,让我对高山寺充满了向往。无根山绵延起伏,有如被万亩果园捧在头顶的翠珠,林芳幽幽。半山腰,古韵悠长的寺院山门闯入眼眸——“高山古寺”。

绕过寺前古老的黄桷树,拾阶而上,一幅迥异美景呈现眼前。弥勒殿、居士楼、客堂已修好。唐式建筑、风铃、两株不知名的花树,典雅端庄的菩萨像,恍若烟雨唐朝图。置身其中,烦恼顿消,山雨轻风,悠然而过。弥勒殿后是四十亩蜿蜒山林。建了一半的观音殿和地震中失去庙宇的观音像、罗汉像寂泊风雨。

年轻尼师,宏大愿力

寺内有四位尼师和一位等待剃度的女大学生。师公年迈,师姐文化不高,一直随侍师公。两位年轻尼师——研究生毕业的一晴法师和华西医科大学毕业的广愿师,主持着高山寺复兴。

3岁入佛门,今年33岁的一晴法师告诉记者,高山寺正在复建,但因资金不继,已起了骨架的观音殿只好停工。前期投资百余万元,目前,寺院已欠债人民币几十万元。按原规划,需资金人民币两千多万元。如果建设成理想中的世界最全的观音文化园,投资还要更多。这笔善款正不知从何筹起。

记者惊讶地问,

“世界最全的观音文化园?”

“是啊,想建一尊世界最高的观音木雕像,超度汶川地震、亚洲和世界上死于战火、灾难的亡魂。祈祷世界和平,人民幸福;想绕山建一条观音文化长廊,将各国历代观音塑像、观音文化、著名道场、观音应化等,浮雕其中;并想发动全球人们,用各种艺术方式描绘观音形象,建造“我心中的观世音”博物馆,让慈悲喜舍的观音精神走进民间,建设人间净土。”

我不禁睁大了眼睛。回眸风雨山川,停工的观音殿、尼师们开辟的赖以生存的小小菜田和两位年轻尼师柔弱身躯把我拉回了现实,一缕愁绪淡淡升起。

“你的愿力有多大,天地就有多大”。一晴师轻轻地说,“不用愁,努力去做就是了。等观音殿盖好,就开始讲经说法。做好当下的,其它的随缘”。她始终带着宁静的微笑。

菜地在山坡林间,一小块,一小块,疏疏落落地开着花。山中无水。为了种菜,尼师们在建筑殿堂的闲余,从山下挑水、挑粪……望着两位尼师坚实的步履,不由得想起了证严法师。是啊,愿力有多大,天地就有多大。著名的慈济功德会,不也是年轻的证严法师,靠着济世宏愿,一点点积累起来的吗?最终感动了世界,温暖了红尘。

天天吃瓜 请客也是瓜

因有客到访,斋堂专门增加几个菜:炒豆角、炒辣椒,黄瓜汤、炒黄瓜,凉拌黄瓜,还有半盆白米。一晴师说,寺小,香客少,没有经济来源,靠种植维持生活。黄瓜高产,平素她们整天吃黄瓜:酱、炒、凉拌、煮……弟子广愿曾诙谐地说,师傅,天天吃瓜,快成“瓜人”了。说到这里,她笑了。

一晴法师在文殊院空林佛学院研究生毕业后,曾留校任教,自幼把她扶养长大的香港师公,催促她去苏州市中心的伽蓝寺做当家师,她没去,却出人意料地来到高山寺;因发愿重修古刹而出家的广愿,曾是成都市高干家庭的女公子,上山前,她什么困难都考虑了,惟独没想到缺水会连吃饭都成问题。“水在城市是最平凡的东西了,竟把它忘了。”她笑着说。

饭后,翻拣所拍合影时,却发现广愿师笑容间隐着一丝淡淡忧愁。她为何会有淡淡忧愁?是因为生活清苦?

若是怕苦就留红尘

临行时,女大学生想乘车下山买些账簿,将捐款整理存档。向一晴师要钱,师难为情地小声说:“我口袋里没一分钱。”这位大学生只好继续用学生作业本,登记为数不多的善款。我亲眼看到,一位居士刚为建筑观音殿捐了人民币1000元。“那是善款,再苦也不能乱用。”一晴师说。

年轻清丽的广愿师似乎不在乎这个。她的双亲曾是彭德怀和陈赓将军的警卫、秘书。大学毕业后,她下海经商,打拼多年,生活优裕。决定出家时,把时装送了朋友,住房、车和十三万元存款全捐给寺里建设。她说,如果怕苦,就留在红尘了。

她和蔼的笑容中,隐藏着一丝淡淡忧愁,难道她有心结?

次日,重上高山寺时,广愿师的挚友,同行的王女士说:“广愿师是放不下老母亲啊。”

想出家的广愿师一直未婚。父亲去世后,只留下白发老母。为侍奉母亲,她一直在等。高山寺被震毁后,复建需人手,她实在等不上了,决心出家。出家前夜,王女士陪着她,开车在高山寺和成都市的路上往返徘徊,广愿师一遍遍听着《烛光里的妈妈》:

“妈妈,我想对您说,

话到嘴边又咽下,

妈妈,我想对您笑,

眼里却点点泪花。

……

噢,妈妈,相信我,

女儿自有女儿的报答。”

哀伤的歌声,一路泪水。关了光碟,她又打开……次日就落发了。母亲一急之下,一只眼竟瞎了,却赌气不让通知广愿,自己摸到医院。广愿闻讯,星夜回家,拥母痛泣。自此,白天在寺里忙建筑,晚上奔驰百里回家照顾母亲。后来,她母亲的眼不知怎么竟好了。话未尽,王女士已泪花隐约。见到广愿师,婉提此事。她忧愁一闪即逝。

为慈母点灯诵经

“母亲养我这么大,能不心疼?为复建寺院,没办法啊。听说治不好,我回到寺里,哭着跪在菩萨像前,为慈母点灯诵经。点灯时,在家的母亲病眼周围胀热,竟然看见了光明。母亲从此信仰了佛法……”

做完专访,我连夜赶回成都文殊院宾馆时,禅乐大典开始了。松林间明月高悬。我想,高山寺的明月会是什么样子呢?

她们或许没有工夫去欣赏。或许,广愿师正拖着疲惫的身子,奔走在回家照顾病母的路上;而一晴师呢?这位放弃多家佛学院聘约和人间天堂——苏州的寺院当家师位置,毅然来到困苦的高山寺的青年法师又在做什么呢?或许她还在日复一日的攻读吧。她曾说,每天五点起床领众修行,结束建筑和修持后,还要读书到深夜,因为她想把寺院办成重点,接引中、青年的学习型寺庙,在红尘中遍洒佛法的种子;或许,她还在忍着困倦,俯在幽暗青灯下推敲着钟鼓楼的图形,想快点在无根山上响起清凉的钟鼓,呼唤红尘游子回归温馨的家园。

道家祖师张三丰著述甚丰,流传最广的却是这组《无根树歌》。或许,很多人不知道,这组道歌,是他在四川成都市崇州无根山上的高山寺留宿(一说在此修行)时,闻山名有所悟后作的。诗歌中的苦空无常观,显示了中国佛道合一的文化流向。

趁着中秋长假与友人访名山古刹,意外地走访了这座建于隋唐,饱经战乱,几度兴废的高山寺。

从成都驱车西行一个多小时,就到了有“成都氧吧”之称的崇州市公议乡无根山下。去时,细雨蒙蒙,在省级万亩果林生态农业园——中华第一布朗李生产基地穿行,一望无际的珍奇果林,林间深隐的零星农舍、稻田、小溪,令人陶然。

钟灵毓秀高山寺

同行朋友告诉我,高山寺是观音古道场。四周有梦幻般的白塔湖、白塔寺和上元古寺。白塔寺供有佛舍利;上元寺是朱元璋的叔叔“悟空”法师和儿子建文帝出家地,藏有孤本国宝《洪武南藏》,高僧代出。前不久,一位百岁高僧刚在那里圆寂。

明朝中期,古老的高山寺年久失修,几不能住人。一位方姓游人睹寺伤感,用观音殿前枯柏,雕了尊观音巨像。开光时,无水的山上忽然涌出灵泉数道,一时名动四方。明末"张献忠之乱"时,观音像被毁,灵泉随之枯竭。但高山寺一直是当地人心中的瑰宝。去年,一位叱咤商界方姓的后人游历此地,发心重建在汶川地震中被毁的古道场。

幽静山林中,鸟儿一声声抟(tuan音团)啼。幽深的环境,灵异的故事,让我对高山寺充满了向往。无根山绵延起伏,有如被万亩果园捧在头顶的翠珠,林芳幽幽。半山腰,古韵悠长的寺院山门闯入眼眸——“高山古寺”。

绕过寺前古老的黄桷树,拾阶而上,一幅迥异美景呈现眼前。弥勒殿、居士楼、客堂已修好。唐式建筑、风铃、两株不知名的花树,典雅端庄的菩萨像,恍若烟雨唐朝图。置身其中,烦恼顿消,山雨轻风,悠然而过。弥勒殿后是四十亩蜿蜒山林。建了一半的观音殿和地震中失去庙宇的观音像、罗汉像寂泊风雨。

年轻尼师,宏大愿力

寺内有四位尼师和一位等待剃度的女大学生。师公年迈,师姐文化不高,一直随侍师公。两位年轻尼师——研究生毕业的一晴法师和华西医科大学毕业的广愿师,主持着高山寺复兴。

3岁入佛门,今年33岁的一晴法师告诉记者,高山寺正在复建,但因资金不继,已起了骨架的观音殿只好停工。前期投资百余万元,目前,寺院已欠债人民币几十万元。按原规划,需资金人民币两千多万元。如果建设成理想中的世界最全的观音文化园,投资还要更多。这笔善款正不知从何筹起。

记者惊讶地问,

“世界最全的观音文化园?”

“是啊,想建一尊世界最高的观音木雕像,超度汶川地震、亚洲和世界上死于战火、灾难的亡魂。祈祷世界和平,人民幸福;想绕山建一条观音文化长廊,将各国历代观音塑像、观音文化、著名道场、观音应化等,浮雕其中;并想发动全球人们,用各种艺术方式描绘观音形象,建造“我心中的观世音”博物馆,让慈悲喜舍的观音精神走进民间,建设人间净土。”

我不禁睁大了眼睛。回眸风雨山川,停工的观音殿、尼师们开辟的赖以生存的小小菜田和两位年轻尼师柔弱身躯把我拉回了现实,一缕愁绪淡淡升起。

“你的愿力有多大,天地就有多大”。一晴师轻轻地说,“不用愁,努力去做就是了。等观音殿盖好,就开始讲经说法。做好当下的,其它的随缘”。她始终带着宁静的微笑。

菜地在山坡林间,一小块,一小块,疏疏落落地开着花。山中无水。为了种菜,尼师们在建筑殿堂的闲余,从山下挑水、挑粪……望着两位尼师坚实的步履,不由得想起了证严法师。是啊,愿力有多大,天地就有多大。著名的慈济功德会,不也是年轻的证严法师,靠着济世宏愿,一点点积累起来的吗?最终感动了世界,温暖了红尘。

天天吃瓜 请客也是瓜

因有客到访,斋堂专门增加几个菜:炒豆角、炒辣椒,黄瓜汤、炒黄瓜,凉拌黄瓜,还有半盆白米。一晴师说,寺小,香客少,没有经济来源,靠种植维持生活。黄瓜高产,平素她们整天吃黄瓜:酱、炒、凉拌、煮……弟子广愿曾诙谐地说,师傅,天天吃瓜,快成“瓜人”了。说到这里,她笑了。

一晴法师在文殊院空林佛学院研究生毕业后,曾留校任教,自幼把她扶养长大的香港师公,催促她去苏州市中心的伽蓝寺做当家师,她没去,却出人意料地来到高山寺;因发愿重修古刹而出家的广愿,曾是成都市高干家庭的女公子,上山前,她什么困难都考虑了,惟独没想到缺水会连吃饭都成问题。“水在城市是最平凡的东西了,竟把它忘了。”她笑着说。

饭后,翻拣所拍合影时,却发现广愿师笑容间隐着一丝淡淡忧愁。她为何会有淡淡忧愁?是因为生活清苦?

若是怕苦就留红尘

临行时,女大学生想乘车下山买些账簿,将捐款整理存档。向一晴师要钱,师难为情地小声说:“我口袋里没一分钱。”这位大学生只好继续用学生作业本,登记为数不多的善款。我亲眼看到,一位居士刚为建筑观音殿捐了人民币1000元。“那是善款,再苦也不能乱用。”一晴师说。

年轻清丽的广愿师似乎不在乎这个。她的双亲曾是彭德怀和陈赓将军的警卫、秘书。大学毕业后,她下海经商,打拼多年,生活优裕。决定出家时,把时装送了朋友,住房、车和十三万元存款全捐给寺里建设。她说,如果怕苦,就留在红尘了。

她和蔼的笑容中,隐藏着一丝淡淡忧愁,难道她有心结?

次日,重上高山寺时,广愿师的挚友,同行的王女士说:“广愿师是放不下老母亲啊。”

想出家的广愿师一直未婚。父亲去世后,只留下白发老母。为侍奉母亲,她一直在等。高山寺被震毁后,复建需人手,她实在等不上了,决心出家。出家前夜,王女士陪着她,开车在高山寺和成都市的路上往返徘徊,广愿师一遍遍听着《烛光里的妈妈》:

“妈妈,我想对您说,

话到嘴边又咽下,

妈妈,我想对您笑,

眼里却点点泪花。

……

噢,妈妈,相信我,

女儿自有女儿的报答。”

哀伤的歌声,一路泪水。关了光碟,她又打开……次日就落发了。母亲一急之下,一只眼竟瞎了,却赌气不让通知广愿,自己摸到医院。广愿闻讯,星夜回家,拥母痛泣。自此,白天在寺里忙建筑,晚上奔驰百里回家照顾母亲。后来,她母亲的眼不知怎么竟好了。话未尽,王女士已泪花隐约。见到广愿师,婉提此事。她忧愁一闪即逝。

为慈母点灯诵经

“母亲养我这么大,能不心疼?为复建寺院,没办法啊。听说治不好,我回到寺里,哭着跪在菩萨像前,为慈母点灯诵经。点灯时,在家的母亲病眼周围胀热,竟然看见了光明。母亲从此信仰了佛法……”

做完专访,我连夜赶回成都文殊院宾馆时,禅乐大典开始了。松林间明月高悬。我想,高山寺的明月会是什么样子呢?

她们或许没有工夫去欣赏。或许,广愿师正拖着疲惫的身子,奔走在回家照顾病母的路上;而一晴师呢?这位放弃多家佛学院聘约和人间天堂——苏州的寺院当家师位置,毅然来到困苦的高山寺的青年法师又在做什么呢?或许她还在日复一日的攻读吧。她曾说,每天五点起床领众修行,结束建筑和修持后,还要读书到深夜,因为她想把寺院办成重点,接引中、青年的学习型寺庙,在红尘中遍洒佛法的种子;或许,她还在忍着困倦,俯在幽暗青灯下推敲着钟鼓楼的图形,想快点在无根山上响起清凉的钟鼓,呼唤红尘游子回归温馨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