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挑战,实现净土--长清法师谈当代的挑战 -- 凡尘整理

作为一名佛教徒,我也与所有的人一样,每天都同样面对着许许多多的挑战,谁都无法幸免生活上的种种困扰。针对这个问题,新加坡佛学院副院长释长清法师科学地以佛法做了精湛的开示,让我们深入浅出地了解到如何去面对当今的挑战,以及如何以佛法面对生活上的种种困扰。

新加坡佛学院副院长释长清法师,此前在光明山普觉寺无相殿举行的《当代的挑战》讲座中,吸引了近400多名信众出席。

外在与内在的挑战

长清法师指出:在我们的生活中,面对着与过去所不曾有过的种种生活压力与挑战。由佛法上来看,人生中的生、老、病、死是一个自然发展规律,谁都不能幸免,也是每一个人所要面对的自然发展规律。事实上,这自然发展规律影响到每一个人的身心发展,导致我们在生活上出现许许多多的苦恼。这个现象不会因为你不是佛教徒而有所幸免,大家都同样地面对,公平地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身上发生。

社会不断地在发展与变化,我们必须了解社会的变化是错综复杂的。特别是近年来的“沙斯”、“流感”到“H1N1”,使得我们在肉体引发病痛。随着外在因素的改变,让我们的烦恼增加,病痛增加,从而挑战着我们的健康。

气候与环境的变化也令我们面对另一个残酷的挑战。虽说我们有先进的科技,但人为的因素又使得这种变化加速。随着自然的变化,出现一个个的程序、一个个的阶段,使得变化加剧,导致我们身心出现严重的威胁。佛陀告诉我们有得就有失,这是一个永远不变的定律。事实上,在先进的科技下我们享受到先进科技带来物质上的好处;然而,我们却要付出沉重的代价。过去科技没有那么发达,生活也没有那么大的压力,但环境却也比现在好得多,这清楚地说明了,气候与环境都受到了严重的破坏,使得我们再次面对严酷的挑战。

从工作环境上来看,不论是在职人员还是家庭主妇、退休人士还是在籍学生,只要是生活在我们这个社会中的任何一人,那个不是在压力中生活?只是你、我所受到的压力不同而己。在职人员所受的压力当然是痛苦的,尤其是在家人,不论你是否有工作。有工作的,有工作的压力;没工作的,也要面对无业所带来的生活压力。甚至说,有钱的,有钱的压力,没钱的,也有没钱的压力,同样的出家人,所有的出家人也会有一定的压力,这是不可避免的事实。

出家人所面对的压力与在家人所不同。事实上,这些压力来自不同的领域,这也是一种挑战。经济不景气,许多人因而失去了工作,家庭顿失依据。这也使得原有的外在因素转而成为内在因素。

金融风暴的狂袭,雷曼兄弟挑起的金融危机,导致世界经济体系受到前所未有的破坏,使得全世界经济受到无可弥补的损失。这不单是国家受到影响,家庭也受到不同程度的波及,使得大家都处在前所未有的挑战中,甚至说,这是大家都难以避免的灾难。

H1N1流感的来袭,使得大家诚惶诚恐,整个生活受到影响,这些都是外在的挑战。另一方面,来自内在的挑战又是些什么呢?在诸多的外在因素影响下,让我们在生活中产生许多不便,这些现象导致我们心态上的变化,产生内心的不净,内心就会生起了贪、嗔、痴,造成生活上失去净化的人生。

心与法的关系

在佛法中强调的是“心”,所谓的“心”就是“意”,也称为“识”,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精神作用;这是一种不易感觉出来的“心识”。也就是现代人所说的“潜意识”、“下意识”了。

我们要如何去净化我们的心识,这是非常的重要。佛教所说的“一切法”,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一切事理”、“一切事物”。在佛教界来说,那是缘起的。我们以这种方式处理所有事物的基本法则,把我们所认识的对象,用我们的思维可以理解到的一切,叫做“一切法”。

我们可以通过两个方面去理解它,一个是静止类别,以综合的分类,大体上可分为两类,即:一、有情;二、无情。若依更近科学的分类来看,依佛法有五阴、六界、六处的分类法,都是依据物质与精神两大分类。因为佛家的分法是:世间万有,但只有精神与物质两大类。而以机动的相关方面来看,物质与精神在“有情”方面来说,明显的是各自分立的。

身体没有了精神,基本上是不能有所作为的。因此,心与身、精神与物质,原本就是互相依存,两者不可缺一。所以有情众生的一切活动,才能具体表现出来。事实上,心与一切法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甚至可说是不可分割。

佛家所说的一切法,是依他因缘而存在与发展开来。最为重要的是心与身这两个条件是缺一不可的,特别是心识最为重要。我们所能理解到的是,“心”为因缘,这不是一个单纯的字眼,它是依识而安立的。

心识对身外事物的影响

随着我们内心的反应与世界欲求上的不同,虽说是同一件事,都会有不同的反应与做法,同样的也会出现不同的结果与成就,这是最自然不过的了。依佛家的说法,世间上的各项活动,诸如文化与科学上的活动,都是依心力的推动而活跃起来。不但如此,就算是某个地区,某一个国家,或者是世界的苦乐、治乱与安危,都要依据心力,通过心力所造成的。因此,佛经上说“心净则国土净”,就是这个道理。

外在挑战加速实现净土

净土对佛法来说,那是最为庄严的,是一个不可摇动的信仰,也是佛法中一项极为重要的法门。“土”,在梵语中是“Ksetra”,汉译为“刹”。“刹土”即是指世界或地方。“净土”也就是佛家所说的“清净的地方”。净是无染污、无垢秽的;这其中包含了有消极及积极的两层含义。通过佛法的来做总结,其精义应该是“净”。因为“净”是佛法的核心。而佛法中又可把“净”分成两个方面来谈,即:

(一)、众生的清净;

(二)、世界的清净。

《阿含经》指出,“心清净故,众生清净”;而大乘佛法中也指出,“心净则土净”。己故印顺导师也曾说过:“心净众生净,心净国土净,佛门无量义,一以净为本。”事实上,佛教所说的净土,并不是单纯地依报大地,还可分两个方面来说:即

(一)、自然界的净化。自然界的净化大体上可分为四个方面,也就是说:

1、平坦;

2、整齐;

3、洁净;

4、富丽。

(二)、众生界的净化。所谓众生界就是指社会。社会的净化,大体上可分为三个方来说,即:

1、经济生活的净化;

2、人群生活的净化;

3、身心的净化。

内在的挑战净化内心

印顺导师在他的著作《学佛三要》里指出:“关于修行的方法虽然很多,主要的不外是‘净心第一’和‘利他为上’。”而《阿含经》上说:“一切恶莫作,诸善悉奉行。方便修净心,是则善持律”。在《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二十八说:“原一切众生,以清净心,于一念中,周遍法界。”

事实上,净心与信心有着莫大的关系。“信”是在说明什么?所谓的“心净为性”!即是要我们洁净内心世界,不要存有一丁点的主观意识与私见,永远保持一片纯洁无疵的心情。

印顺导师也在《佛在人间》里指出:“经上所说的‘心净为性’,是指信心与净心,这两者是分不开的。真的信心现前,内心是极其清净的。烦恼无由引生,一切善心现前,尤苦也自然失。”

通过了解外在与内在的种种因素,我们以佛法所提供给我们的启示,以净化外在与内在的各种方法,达到净化人生、净化内心世界,加深对佛法的信心,面对世界各式各样的挑战,在佛法的护持下,净化人生,从而达到实现净土,美满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