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佛学班老师的心声 -- 整理 : 兰儿

本地佛学教育推动者,在佛学教育方面面对什么困难?且看他们的心得、希望更多的佛学教育者有共识与共鸣。

果辉法师(简称果辉) - 从事佛学教育服务已20年。

慧光法师(简称慧光) - 前佛总教育主任、前菩提学校监理员、前文殊中学佛学班老师、现任佛总佛学班老师、 福善庵成人佛学班老师,从事佛学教育服务20年。

林美凤(简称美凤) - 净名佛学社周日儿童及家长佛学班校长兼老师,从事佛学教育服务11年。

纪传盛(简称传盛) - 中华佛教会成人、儿童佛学班、佛教音乐文化介绍老师,从事佛学教育服务2年。

谭倩敏(简称倩敏) - 福善庵少年班结业,儿童佛学班老师,从事佛学教育服务1年。

Adeline - Centre Supervisor of Aspiration Child Care Centre @ Tampines. 7 years as a teacher, 10 years as Centre Supervisor.

问1:你在教学上面对什么问题?

果辉: 以前上课者,教育程度参差不齐,一般较低,但好学,不耻下问,很虔诚,华文程度较好。现在者学问较高,好奇,想了解佛教,却少了宗教情操,简体字看不懂外,连听华语都成问题。除上课没有多余时间温习功课,进取心少。

慧光: 幼儿和儿童班需要处理课室管理和过动儿的问题。青少年容易因朋友的影响、功课压力,和学校活动无法持续。成人班的效果比较好。

传盛: 出席率-有些儿童因父母没空不能来。成人因为加班或其它活动结缘而不来。持续性-有多少学生能有恒地上完整年的课程?半途而废的多。纪律性-儿童的耐性有待考验,加上他们自我表现强,课室的管理向来就要严格执行。学生素质-老中少心理、程度不齐。各都有学习的困难或障碍。例如紧张、精神散乱、疲倦、懒惰。

美凤: 学生纪律的问题是每一年级所面对的问题。其纪律问题大部分是由于家庭问题所导致。

倩敏: 要找到每个学生都感兴趣的故事和活动不容易。

Adeline: As a childcare centre, we need to abide by the rules and regulation set by MCYS. We cannot be religious base. This is one of the reasons why we are adopting 揝till Thoughts?as our moral subject curriculum.

问2: 你认为本地佛教教育实行统一课程,教材和资源分享是否有必要?

果辉: 这当然好,但编者往往有其见地,因此都须修改。除了教材,师资也是重要的,老师的修养与修为应并重,不能只讲他的经。请法者本身也需了解佛法,一味崇拜会误事。

慧光: 我认为可灵活处理。现在学校也采取多样化的教材。佛学教育是法师、老师和学生三者的互动因缘。目前应该增加现代儿童佛教故事书,儿童辅助教材,例如:活泼生动有助于思考和理解的作业。还有,天真美妙、词汇简单、朗朗上口的佛教儿童歌曲等。

传盛: 基本的大纲(佛史、佛理:三学、四圣谛、八正道等)可统一。仪制、宗派、修持法就有偏重,因各有特色。再者,教学是因材施教,可就地取材,灵活处理,无需统一,倒是举办非正式的联谊会,可以让各团体的教师每年相聚一回,分享彼此的心得。

Adeline: A standard curriculum may help teachers who are new in teaching and teachers who have no time to plan for their lessons. With a standard curriculum, we need to bear in mind that we need to learn to make the necessary changes to suit the group of children we are teaching. To my personal belief, no any curriculum is the best. Children are unique individuals in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问3: 你希望看到本地佛教教育有何改变?

果辉: 各寺院团体,应以佛学教育为首要任务,如果佛教徒都正知正见,哪怕什么邪师外道。本地佛学教育者能到外头授课,使法轮常转,正法久住。

慧光: 一切随顺因缘。佛教教育不限制于学校或佛寺内,只要是人与人的沟通,都是教育的机会。佛法是全方位的,哪里有需要,就走到哪里。社会人群需要我们,希望我们也能走过去,即使是医院病房,也是一门生死学的教育。

传盛: 希望本地佛学院也能开放给俗众,不要只是为了僧众的出路而忽略俗众也想到佛学院求学的需要。有时不是本地青年不想出家,而是招生的门槛过高。不知有关当局是否检讨过其教育目的和实际功效、招生的条件、和学僧未来出路的选择?

另外,参加法会者未必有正知见,故希望主法者在法会期间能给信众适当的开示,让法会的功能不只是停留在消灾、超度而已,也能发挥教育的功能。

最后,希望佛教教育能帮助人们将他们的思想和生活;工作和修道相互并融,培养出品格高尚、言行一致的人,因为佛陀的教育,是人生宗教,也是生活的艺术。

美凤: 希望能有更多年轻人和家长参与教育活动。

倩敏: 从教室走入生活中。

Adeline: I hope that teaching of Dharma should not be too rigid. Don抰 just TEACH. We need to incorporate songs, games, use examples of happenings within the society to set the children抯 thinking and most importantly, be sincere towards them and give them our listening ears instead of always asking them to give us their listening ears. Hope to see more professional training courses and sharing sessions conducted for teachers.

问4:你对本地佛教教育未来的发展有何看法?

果辉: 佛学教育应从基本佛法至佛学研究,最好大乘佛法能翻译成英文,现在年轻人都是受英文教育。

慧光: 没有一定的看法,因为社会现象天天在变。佛法说“缘生法”。即使要编教材也要有一群专业的人才出现。

传盛: 每个团体依能力、信众的需要来规范课程。佛教教育也可从旅游、展览、艺术文化的形式来进行,通过无言的表征法来显示佛教的内涵,但运作的性质不要太商业化。无论是从丛林佛学院走向都市佛学院、函授班到电脑网际网络等也好,都应在素质上加强。不要因方便而失去其神圣的教育使命。

感谢以上佛学班老师的肺腑之言。本地佛教教育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希望佛教教育能早日因缘具足,培养和吸引更多智悲兼具的人才,来引领更多人进入佛教智慧和慈悲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