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托钵乞食
-- 唯读
根据海峡时报2007年7月8日的报道,本地有20-100名来自泰国,身穿袈裟、剃发的男女“假僧人”经常在马林百列、勿洛和淡滨尼一带的熟食中心托钵并以佛牌、彩绳等平安物做为交换。本刊特地采访在本地进行“托钵乞食”的比丘,以及律师,了解谈他们对这事件的看法。
一年多来,巴礼莱佛寺的常住比丘释胜授Venerable Jinadatta
只要身在国内,他就会在每日上午7时到7时45分站在樟宜上段大牌59号的
咖啡店和熟食中心之间的凉亭附近托钵乞食。记者在一旁观察,
只见有人上前递上几包食物,胜授比丘就把钵盖打开;
有人要捐款却被他善意回绝。出家人托钵究竟是什么回事?
以下是胜授比丘和记者的问答。
问 请问出家人是托钵乞食,还是托钵乞钱?
答 如法如律修梵行的比丘(托钵僧)是托钵乞食,而不是托钵乞钱。
问 托钵乞食素来是佛教比丘活命资生的方式,现在还是吗?
答 时过境迁,但真理不然。佛教的出家人称为“比丘”(bhikkhu),意为“乞士”,“托钵僧”(mendicant)。 比丘绝一切生业(买卖贸易或服务),乞食于人,以资色身,故曰“乞士”。
乞食或行乞是12头陀行之一,比丘为资其色身,乞食于人,是为清净之正命(八支圣道之第五支)。若自作种种生业而自活,称为邪命。专行乞食,所为(目的)有二:一者为自:省事修道;二者为他:福利世人。比丘趣以支命,得亦不喜,不得亦不忧,只为活命而受食。
问 为何有些南传出家人每日托钵乞食,有些没有?
答 托钵乞食又称“行乞”,乃佛弟子“自活之法”。 行乞食者,破一切骄慢。食有三种:一受请食,二众僧食,三常乞食。
若前二食,起诸漏因缘。(第一种)受请食者,若得请,便言我有福德好人。若不(受)请,则嫌恨彼。或自鄙薄,是贪忧法,则能遮道。(第二种)若(众)食者,当随众法,断事摈人,料理僧事,心则“散乱”,妨废行道,有于是恼乱因缘,应受乞食法。
问 托钵乞食的出家人接受哪些食物?一定要素食吗?
答 只要是打包好的熟食(非干货如米)、成熟的水果、饮料都行。南传的出家人荤素皆可食。
问 我们要以什么样的心态来对待托钵乞钱的僧人?
答 从意业(意念)来说,我们要以慈悲喜舍的“舍”心(平等心)来看待他们。八正道第二支的正思维教我们要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别人。持正见,就是了解世间善恶是相对的,有善,必有恶,我们如果对恶产生憎恨或愤怒,只会增加我们的恶业,无法使我们远离贪嗔痴三毒。 从身业(行动)来说,我们可以不给予他们任何的支持(金钱)。从口业(言语)来说,我们可以透过口传或文字,告知佛教徒和非佛教徒真正如法修行的出家人是托钵乞食,而不是托钵乞钱。
问 揭发假僧人会造恶业吗?
答 善业恶业要看我们的动机。如果是因为想利益众生和保护正法,揭发假僧人并不会造恶业。如果是出于发泄或报仇的心,就是在造恶业。佛教虽然教我们要慈悲,但是如果知道有人在做破坏佛教形象的事,我们还是要采取行动,因为不做就等于是赞同他们的做法,不过,做的时候动机一定要正确。
托钵乞食犯法吗?律师怎么说
根据内学堂佛教文物馆馆长兼本地律师云惟庆表示,托钵乞食本身并不违法,因为新加坡政府并不反对任何正当的佛教修行活动。
但如果托钵者未出家受戒,就学出家人剃头、穿袈裟托钵,那他是冒牌货,需要通知警方处理。
如果托钵者已依据南传佛教传统出家受戒,依据戒律,南传出家人过午不食,如果12时后还出来托钵,那他已犯戒,需要通知他的寺院住持来处理。
泰国比丘都有出家受戒证书(戒碟),本地泰国僧伽事理会将对犯戒的泰国比丘采取行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