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自利利他的体会 -- 【艺文园地】

文 (一) : 释慧成 (越南人)

在佛经中,常常看到两个字—菩萨。但是,菩萨是什么意思呢?菩萨一词汉译为“觉有情”,即是自己修行得到觉悟,然后将自己觉悟的道理教导他人,令他人也得到觉悟。这是一种慈悲心的表现,我们把这种慈悲的心态称为 “自利、利他”。

我小时候,因为家里很穷,所以常常去帮人家看牛。有一天,我跟同乡的一些小朋友到很远的地方去放牛。那天,太阳很大,我们都很口渴,但是找不到水喝。我告诉同伴们:“你们帮我看牛一下,我去山谷找水。”我走了好远的路,觉得好累时才找到水,我尽情的喝个够,然后带水回来给同伴们解渴。他们看到我带水回来时,很感动的对我说:“谢谢你!如果没有你,我们就快渴死了。”我说:“我也要谢谢你们!因为你们帮我看牛,不然我也没办法去找水呀!别客气,快喝水吧!” 这件事已经过了很久,但每当想起来,心里总觉得很高兴,自己也不知道那时候为什么会那么勇敢和慈悲。其实,修行也应该如此,要以慈悲心看待周遭的人,当别人有困难时,要尽力帮助他。可是,要帮助他人之前,自己也要有力量才行,就像有人溺水,你想去救他,但先决条件是自己必须会游泳,否则不但救不了他人,自己的生命也将遭受危险。同样的道理,我们发心利他时,也要具有真正与乐(慈)拔苦(悲)的心态,才不会执著己的善行,并要求回报等不正确的观念。

修行一定是先有自利,但自利从哪里来呢?自利是透过我们日常生活中不断的精进用功,消除贪、嗔、痴等烦恼习气,得到智慧的开发,则一切执著、自私完全破除,兼具平等心。此时,我们对待周遭的人都会和自己一样,没有分别,所以想要利他,就必须以这种无私的心情,才能获得真正的利益;就像我小时候一样,当我口渴时,想到我的朋友也正在口渴,所以他们需要喝水(平等观) ;当我喝够了水,我就有充分的体力(自利)带水回来给同伴们喝(利他),这是最平常的自利利他。我修行所立的目标是自利、利他,所以现在我不断的努力学习,不断的充实自己的力量,让我的智慧开发,我随时欢迎有人来跟我说:“请帮我一下。”我会很高兴地帮助他,因为我知道我已经培养了一些力量帮助他人,我以慈悲心、平等心、热情的心帮助他人,我很希望有人愿意给我机会帮助,让我完成出家的目标。

文(二) : 陈慧慧

刚学佛时,听到一位师父说:“我们要学习菩萨的精神 —— 自利利他。“自利”是透过佛法使自己得到利益,“利他”是以慈悲心帮助他人,令他人得到利益。”当初听到后,觉得菩萨的境界太不可思议了,一般人要做到自利已经有困难,更何况要利他。后来渐渐亲近佛法,听闻了因果法则,从生活中观察因果关系,才体会到一些自利利他的生活实例。原来当初我觉得自利利他很难做到的原因,是把自利和利他设为两件事,我一开始就画地自限,又加上累劫时间的概念,并认为一定要先自利之后才能利他,其实这都是因为不明因果所致。

佛法谈的是缘起性空,没有一个人、事、物可以单独存在,必须是由因缘和合而成,而这人、事、物也会成为其它人、事、物的因;自利与利他也是存在这样的关系。曾经认识一位会医术的师父,他学医的原因很单纯,只是为了治疗自己的肝病,并调养身体,因为他已经到了与死神搏斗的地步了。当初只是抱持治疗自己的肝病,并没有其它想法,如今谁也没想到他当初为自利而学医,现在却医好了许多受病苦煎熬的人,我就是其中一位受益者。

以前我的体温偏高,经常发烧,而且每次都要打针才会好,后来因为这位师父的细心调理,我才慢慢可以离开针筒,而且发烧的次数也降低了。我和其他人一样受惠於这位师父的医术与慈悲,这不外是因他当初面对死亡的自利念头,连自己也没把握救活的他,确实没有想到要去利他。

新加坡有个慈善团体,每年都会举办捐款活动,捐款方式是用拨打电话来完成捐款,而且每次都有抽奖活动。我在学院就读高一时,放寒假回国,正逢这个慈善团体在办这项活动,或许是因为身体常常生病的原因,一时生起怜愍之心而拨了这通捐款电话,因为只是捐了区区的新币三元,我也不放在心上。那时候我家的冰箱不知为何突然坏了,国小没有毕业的母亲,以她微薄的收入养家及供弟弟读大学,这已经是非常不容易了,但屋漏偏逢连夜雨,母亲不禁开始抱怨,全家大小都被骂,连弟弟念大学也几乎成了错事;而大学毕业后,放弃高薪的工作进入佛学院就读的我,当然也不能倖免。

有一天,忽然有两位工人搬了一台冰箱到我家,说是拨电话捐款抽中的奖。我回想了一下,确实曾拨了捐款电话,而母亲那时候才说:“学佛其实也不错!”原本只想尽自己一份小小的力量帮助别人,没有想因此而中大奖,更重要的是得到母亲的谅解,让我觉得所得到的利益反而超过我所付出的。

无论最初的发心是自利或是利他,都在因果法则奇妙的关系中牵动了彼此,有时因自利而利他,有时因利他而得自利,若能明白这点,自利与利他就不是那么难行了。“学佛就是要学菩萨的精神”,这无非是为我打了一针强心剂,让我在学佛路上更坚定勇敢的走下去。

其实,当我们不断地熏习佛法,就已经在自利利他了,使佛法融入生命中,渐渐调伏习气,这间接的也减少让别人起心动念,令他人更能专心修行。当彼此好的行为互相影响,互为增上时,以其说不知应先自利或利他,不如说修行是一件同时自利与利他的事,这就是菩萨的精神,也是修行的本义。

(作者二人为前台湾圆光佛学院高中部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