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阅经
-- 文 : 印光 (1861-1940)
(印光大师乃净土宗的第十三祖。他提到阅经要具备诚恳心、专注心、无分别心和恒心。)
欲得佛法实益,须办十分诚心。持经念佛之事虽同,心之诚有浅深泛切之不同,则其利益便大相悬殊矣。世间事事,均须以诚而成。况持经念佛,欲以凡夫身,了生脱死,超登佛国,不诚而能得乎?”-(续)复理听涛书
至于阅经,若欲作法师,为众宣扬,当先阅经文,次看注疏。若非精神充足,见解过人,罔不徒劳心力,虚丧岁月。若欲随分亲得实益,必须至诚恳切,清净三业。或先端坐少顷,凝定身心,然后拜佛朗诵,或止默阅,或拜佛后端坐少顷,然后开经。必须端身正坐,如对圣容,亲聆圆音。不敢萌一念懈怠,不敢起一念分别。从首至尾,一直阅去,无论若文若义,一概不加理会。如是阅经,利根之人,便能悟二空理,证实相法。即根机钝劣,亦可以消除业障,增长福慧。六祖谓:“但看《金刚经》,即能明心见性。”即指如此看耳,故名曰“但”。能如此看,诸大乘经,皆能明心见性,岂独《金刚经》为然?若一路分别,一句是甚么义,此一段是甚么义。全属凡情妄想,卜度思量。岂能冥符佛意,圆悟经旨,因兹业障消灭、福慧增崇乎?智者诵经,豁然大悟,寂尔入定。岂有分别心之所能得哉?一 古德写《法华经》,一心专注,遂得念极情亡,至天黑定,尚依旧写。侍者入来,言:“天黑定了,只么还写?”随即伸手不见掌矣。如此阅经,与参禅看话头、持咒念佛,同一专心致志,至于用力之久,自有一旦豁然贯通之益耳。明雪峤信禅师,宁波府城人,目不识丁。中年出家,苦参力究,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 其苦行实为人所难能。久之大彻大悟,随口所说,妙契禅机。犹不识字,不能写,久之则识字矣。又久之则手笔纵横,居然一大写家。此诸利益,皆从不分别,专精参究中来。阅经者,亦当以此为法。-(正)复永嘉某居士书五
看经论,及各典章,不可急躁,须多看。急躁不能凝静,必难得其旨趣。后生稍聪明,得一部经书,废寝忘餐的看。一遍看过,第二遍便无兴看,即看,亦若丧气失魂之相。此种人,均无成就,当力戒之。苏东坡云:“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孔子乃生知之圣,读《易》尚至韦编三绝。以孔子之资格,当过目成诵,何必又要看文而读?故知看文,有大好处。背诵,多滑口诵过。看文,则一字一句,悉知旨趣。吾人当取以为法,切不可显自己聪明,专尚背诵也。当孔子时无纸,凡书,或书于木板,或书于竹简(亦竹板也)。《易》之六十四卦,乃伏羲所画。六十四卦开首之《彖》,乃文王所作。每卦之六爻,乃周公所 作。此外之上经《彖传》、《象传》,下经《彖传》、《象传》,并《乾》、《坤》二卦之《文言》,及《系辞上传》、《系辞下传》、《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所谓《十翼》者,皆孔子所作。若约字说,孔子所作者,比文王、周公所作,当多十余倍。而孔子读文王、周公之《易》,竟至将编书之熟皮绳,磨断过三次,可以知读之遍数不可计也。吾人能以孔子之恒而读佛经、持佛名,必能以佛之言之德,熏己之业识心,成如来之智慧藏也。-(续)诫初发心学佛者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