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隆佛种 ·续佛慧命 -- 谈新加坡佛教 人才培训概况 -- 整理 : 古仁

“佛教要复兴,必须先从教育做起。-- 常凯法师(1916-1990)”

要了解新加坡佛教未来的发展,必须先了解本地佛教教育概况。新加坡自40年代起在太虚、慈航等多位南来法师的提倡、知识份子的推动和佛教组织的推广下,创办了几所佛学院和佛教学校,栽培了不少品德兼优的人才,对现今佛教界功不可抹。

1946-1948 佛学研究院

由达光法师创办,学生20人;附设佛教义学,男女学生百数十人。2年后就停办。

1962-1979 新加坡女子佛学院

这所由新加坡的妙理、觉真、慧圆、慧平、永兆、永空诸尼师及林达坚、李慈灵诸居士共同创办,毕俊辉参与创办的佛学院,经教育部批准,招收60年代因生活艰难被父母送到寺院由众师父收养的女孩为学生。在演培导师、第一任院长陈心平居士(后成为远行法师)、第二任院长能度法师的领导下,课程以佛学为主,世学为辅,中英文科并重。学院共办了4届,分初中高三级,就读者百余位,毕业生40余位。1976年起增设夜间佛学班及普贤幼稚园服务社会大众。后来因学生短缺而停办。目前在新加坡佛教界服务的女众师父如自度庵的贤祥、佛教施诊所的贤通、佛总的文静和慧光等法师就是毕业于此学院。

1967年改名灵峰般若讲堂,创办时间不详 灵峰菩提学院

慈航法师在此讲学唯识、俱舍,摄论、楞枷、楞严等课,专为四众弟子而设,不分僧俗性别,不论男女老幼,办学6年之久。

1994 -迄今 新加坡佛教与巴利学院 Buddhist & Pali College of Singapore

与一般佛学班不同的是:一、它是由教育部批准的,二、它与斯里兰卡佛教与巴利大学联合提供学术界公认的专业、学士、硕士、博士学位的佛学班。一般人可就读,院长为雅纳拉玛法师(博士)Ven. Dr. P Gnanarama Nayaka Maha Thero (PhD)。学生利用部分周日与周末的时间,在新加坡祝福寺校址上课及参加考试,师资由来自斯里兰卡具博士、硕士学位的法师和具硕士学位的校友担任,以英语教学。

2001-迄今 佛学研究院 Graduate School of Buddhist Studies

与前一所佛学院性质相同,由佛教研究社所Buddhist Research Society创办,与斯里兰卡著名的柯兰尼亚大学University of Kelaniya协办,提供学术界公认的专业、学士后专业、硕士和博士学位文凭。师资为毕业于斯里兰总校拥有博士,硕士学位的老师。每周大约上课一次, 教学媒介为英语。

2006 -迄今 新加坡佛学院

刚在9月份完成首届开学典礼的新加坡佛学院,是一所以中文为主,英语为辅,解行并重,具大学水平的汉传佛学院。院长为广声大和尚。学院的师资为拥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法师和老师。首届僧众36人除了一名来自柬埔寨,其他来自中国。这所经教育部批准,新加坡佛教总会主办,光明山普觉禅寺承办的佛学院将每两年向亚洲招僧一次,每次招收40名介于18-29岁的男性出家众。学院还计划建立研究院。

佛教学校

除了以授佛学为主的佛学院,佛教教育也以社会教育的方式穿插在学校的一般学科中。中华佛教会义学 (1946-1961)是第一所佛教学校,于日战和平后成立,专为失学儿童提供华文各科目的教学和佛理教育。招收人数80位,分上下午班,之后还增设夜学。菩提学校 (1948-迄今)由慈航法师所提倡,毕俊辉创办,后由新加坡佛教总会主办。弥陀学校 (1954-迄今)原龙山学校,由弘一大师之弟子广洽老法师创办,1957年成为新加坡政府辅助学校。文殊中学 (1982-迄今)由常凯和宏船法师倡办,是新加坡唯一的佛教中学。

本地佛教界人才短缺是不争的事实。幸好,邻国的马来西亚、斯里兰卡、台湾、香港、中国的佛教兴盛、本地僧俗教育才得以持续,因为不论是长期引进他国僧才,或是将本地人才送往他国接受高等教育,都可以暂时解决目前本地僧才短缺的问题。倒是青少年和儿童教育的不足,迟迟未见起色,令人担忧。期盼本地佛教组织能共同来关怀这个问题。

观点区

对佛教教育的展望

我们需要为更多青少年和儿童提供佛学教育,包括学前佛学教育。学校的教育偏重学科多过于做人的道理,佛教刚好能弥补这方面的缺失。

本地弘法大多是以中文为主,要接引年轻人首先得突破语言的障碍,以英语来引导。

教育对佛教的未来就如同栋梁对房子一样重要,与其盖新加坡最大的寺庙,不如将佛教教育做好。

新加坡女子佛学院自1979年停办后,到目前为止本地就再也没有人创办类似的佛学院,希望有人发广大心也来栽培应该接受栽培的女众。

佛学班着重在解: 提供一般人佛教的知识;佛学院贵在解行并重:为有志弘法和研究者建立宗教情操,提供深入修行的机会。两者正急待发展。

新加坡佛学院的成立是佛教界的好事,未来希望也有新加坡僧众前往报读。

目前佛教界有一个变相的趋势:行政和管理方面由僧伽负责,而法器、唱诵、佛学课程由居士教授。既然“佛法弘扬本在僧”,行政部分何不交由居士负责而僧众则专心教学与弘法?

欢迎读者发表意见,并SMS到9045 7795或EMAIL到edit@4ui.com

*以上言论不代表本刊意见。

参考资料:《新加坡佛教发展历史》释传发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