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与喜马拉雅山 -- 达弥卡法师 译者:施性国

喜马拉雅山是世界上最高的山脉。巨大的山脊大约有2500公里长、200至300公里宽,而且很准确地划定了印度次大陆以北的界线。《本生经》形容喜马拉雅山是“区域广袤,高有五百由旬(yoganas),宽有三千(本生经第五册415页)。对古印度人来说,它是“千峰之山”或“世界之度量杆”;古印度经典将它视为“众神的住所”(Devabhumi),佛陀则称它为“山之主”(相应部二册137页)。然而,喜马拉雅的真正意思却是无从考查。它也许是由喜马(hima)和马拉(mala)组成,意即“白雪花环”;或由喜马(hima)及阿拉雅(alaya)组成,意即“白雪住所”;这两种解说都蛮符合这雄伟俊丽的高山。不管是夏天还是冬天,在一段的距离外眺望,它总呈现出一连串雪花覆盖其上;在夏日的山谷中,尽管气候暖和,那里总是白雪皑皑。

虽然喜马拉雅山总是与印度教扯上关系,但在佛教的经典里也经常提起它。佛陀对此雪山也并不陌生。佛陀在出家寻求真理前,也已见过这座冷山巨石。这座8167米高的达拉吉里山峰(Dhaulagiri)可以在佛陀的家乡迦毗罗卫(Kapilavatthu)清楚看见。也许在佛陀的心目中,他喜欢将有德行的人比作在阳光普照下绚丽灿烂的雪峰:

“近道名显,如高山雪。远道暗昧,如夜发箭。”—南传法句经第501偈

(善人虽在远处,如雪山一样高显;恶人虽在近处也不见,如暗夜放射的箭。)

据说佛陀成道后不久,曾经以他的神通力来到阿诺塔塔湖(Lake Anotatta),即现今被认为是在奇拉斯山脚下的马那沙弱瓦湖(Lake Manasarovar,律藏一册27页)。在佛陀的晚年,他偶尔也会在“喜马拉雅树林里的小屋”逗留,也许应该是在库门(Kumon)较低处,长满了树木的小山,或是在尼泊尔的丘陵地带(相应部一册116页)。虽然我们难以估计佛陀走了多远才到达山区,但佛陀曾经提到“喜马拉雅山路崎岖不平,连猎人与猎物也无法逾越,人与兽都无法深入山区”(相应部五册148页)。佛陀的一些弟子,遵循古印度苦行者的传统,就会深入山区,寻找宁静和过独处的生活。在《本生经》里,佛陀就会深切地询问比丘们:“你们要去喜马拉雅修行吗?”(Gacchissatha pana Himavanta carikat?, (本生经五册415页)。在早期佛教的地理文献里,喜马拉雅占有重要的位置。古代的佛弟子把印度称为“瞻部州”*1,即四大州之一。北部广袤的地区被称为乌希拉达惹山区(Usiraddhaja Mountains,律部四册197页),之外便是喜马拉雅,那个地区有时也称作喜马哇(Himava)、喜马擦拉(Himacala)或喜马哇达(Himavata)。

在《本生经》里提到喜马拉雅山区里的许多山洞、山谷、隐士的住所、河流等,而今已无从辨认。最著名的山洞是位于难达山脚下,也称作难达姆拉(Nandamula)。经典里提到辟支佛就是住在洞里,并且常从那里以神通力飞向本那勒斯或印度其他各地(本生经三册157,190,230,259页)。客拉萨(Kelasa),即今日的吉拉斯(Kilash)(本生经四册490页)和高7817米的印度第二高峰难达山 (本生经四册216,230,233页)是可以被辨认的两座山峰。在这一系列的山丘中(古代地理常有模糊之处或自相矛盾),有乌他拉库茹(Uttarakuru)和北库茹,即现今的库茹(Kuru)。被视为让人喜悦的大地花园的乌他拉库茹,是充满了永恒阳光和爱的天堂。这里种满了芬芳的花朵和具疗效的草药等生物,虽无人照顾却万物滋生。根据《阿塔那提雅经》 (Atanatiya Sutta),乌他拉库茹的五谷无需耕种而自然生长,稻香而无壳,旅人骑在漂亮少女或俊美少年的背上,常绿的树木结满了累累果实,‘孔雀、苍鹭、布谷鸟齐鸣’(长部经三册199页)。在乌他拉库茹的库为拉(Kuvera),北部之王和幸运之神以珠宝装饰他的宫殿(长部经三册201页)。今天的游客如果在春天时行经卡哇(Garhywal)或库马翁(Kumaon),来到这里亲睹此情此景,必能体会到这些神话和传说的由来。

古代佛教徒虽然对印度北部这块地区的描述有些夸大和充满想象力,但总的来说还是相当实际的。喜马拉雅孕育了《本生经》里无数个美丽动人的故事。“佛陀在无量劫里,在许多次的转世时,都曾经在这雪山里修行或隐居。”(例如本生经一册140,362,371,406,440页)。佛陀和其他的苦行者以野果和五谷为生,与野生动物为友。冬天来临时,他们就走向山下平原地带避寒,寻找盐、醋及其他食物,四个月之后再回到原处。这也许是他和其他苦行者在探索过喜马拉雅山后,回到印度将此隐蔽山区的天然与神性加以转述。

佛教非常早就传来喜马拉雅一带,在阿育王召开第三次经典结集时,以阿罗汉马奇马为首的五比丘被派到喜马拉雅山一带弘扬佛法(大史十二章6页)。可惜记载里并没有提到马奇马和他的同伴是在喜马拉雅何处弘法,也许是克什米尔或是加都满都山谷一带。当中国的朝圣者玄奘于公元7世纪来到库路(Kulu)及周围的山谷时,该区显然住着许多佛教徒。“该地土壤肥沃,五谷丰收,花草树木茂盛,果实累累,在雪山里能找到数不尽的珍贵草药、金银铜铁。那里气候严寒,雪花飘飘,庄稼人民朴素,他们虽然生得粗犷、甚至予人凶悍的感觉,其实他们还是富有正义感和胆量过人的。那里有二十多所禅院及千多名出家人。大多数都是大乘行者,只有少数是其他宗派的。那里住着阿罗汉和圣人,中央也建造了阿育王的佛塔。”那时,整个喜马拉雅山区的居民几乎都是佛教徒。时至今日,周边的拉达(Ladhkh)、占斯卡(Zanskar)、拉哈物(Lahaul)、斯皮底(Spiti)、金纳物(Kinnaur)、木斯坛(Mustang)、锡金和不丹都是佛教的国家。

*1瞻部是莲雾或玫瑰水蓊,因此瞻部州是玫瑰水蓊之地。

达弥卡法师将于11月4日(六)晚上7时在潮州大厦以英语主持“喜马拉雅山之旅”的投影片欣赏,欲知详情,请电邮Himalayan_Journey@bdms.org.s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