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善法师谈禅修 -- Jeffrey Po

法善法师生长于新加坡的一个基督教家庭。从小他就有强烈的宗教意识,这促使他后来决心投入于宗教的修持。他对真理、生命的意义和苦的熄灭的探讨使得他最终选择了佛教。初入佛门,他到泰国参加了短期禅修课程。他对佛教非常虔诚,后来皈依受戒和剃度出家。

法善法师曾经追随多位禅修大师学习打坐,认识各类的禅修方法,并在台湾的内观教育基金会主持禅修课程。在这次的对话中,他向读者分享了他在禅修方面的心得。

禅修面面观

问:禅修者最常遇到哪些问题?如何解决?

法师:许多禅修者基于各种理由,无法把禅修融入生活中以及解决接踵而来的困难,这使得他们无法持续地打坐。要解决这个问题,我认为禅修者不能把打坐同生活分开来,而是一开始就把禅修融入生活中,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有了这个觉察,禅修者就可以加强他们的认知。然后他们就可以向禅修老师学习更深入的禅修方法,并努力修持。

问:禅修者如何知道自己的禅定层次?许多禅修者似乎很关心这个课题。您有什么看法?

法师:当一个人开始认真打坐时,应该请益于一位有能力教导和引导自己的禅修老师,让自己取得进展。禅修者得要同老师讨论他们的经验,并听取老师的意见。这样才能知道自己达到哪个层次的禅定,并知道如何进展到另一个层次。不然的话,单靠佛教书籍来修,将是一个反复试验和猜测的漫长过程。

问:如果禅修老师主持了短期的课程后离开本地,那禅修者要如何继续修持?

法师:禅修者要认真修持,就得需要老师的深入指导。由于多数的课程都是短期的,因此禅修者往往来不及掌握适当的方法。这是初学者最大的障碍。如果他无法通过一般的沟通方式如电话、电邮和传真等同老师联络,他就无法在禅修方面继续获得指导。单靠自己的努力, 进展就会缓慢和费力。

问:对佛教心理学有些认识是否有助于禅修?

法师:对这门学问有认识是好的,但是对禅修不是必要的。禅修者最重要的是要了解佛法,比如四圣谛、八正道、三法印、世事的无常、业力和轮回以及十二因缘等。这些是基本的佛法,应该用在禅修方面。正知见是禅修最重要的基石,否则,禅修者将因为我慢心而迷失自己。

问:您曾经主办过许多有关减轻压力和如何生活的课程,这些同佛教的修持有什么关系?

法师:初学者的日常生活同佛教徒的修持是没有不同的。日常生活应该包含基本的佛法和禅修。佛教修持其实可以深入人的内心,但是初学者应该逐步修持,然后才深入佛教的真理。其实,市面上有关改善生活的讯息除了涉及佛法的认知外,也强调修持与生活的平衡。

问:请问现代人如何在生活中,特别是在世俗中受持戒律?

法师:在当今的社会里,人们往往践踏在别人的痛苦上往上爬而取得成功。换句话说,你口袋中的一百万元是来自别人对同等价值的需要所伴随的痛苦。无论是在商场甚至是任何宗教,你造成别人越多的痛苦,你就赚取越多的钱。因此,如果我们知道自己的行为会造成别人受苦,我们就会避免造恶。有了这样的正见,我们对自己的行为就会更加小心,努力受持戒律和教义。

佛教如何吸引年轻人

法善法师积极参与曼谷的世界佛教青年组织和台湾的华人佛教少年协会的活动。他向作者谈到佛教青年和领袖的培训。

问:请问您对新加坡的佛教组织在吸引年轻人方面有何建议?

法师:我们面对两个课题。首先,根据我在马来西亚和泰国的经验,多数的青少年在父母的安排下接受佛教教育一直到十二岁。在这以后,由于缺乏专为青少年设计的活动以及父母的扶持,这些青少年离开了佛教。佛教组织为青少年的学佛活动所投入的心力显然不足。因此,我认为佛教组织应该放眼和规划十年以后的远景,以期获得更长远的成果。其次,他们应该重视大专学府佛教人才的培训。目前,很少佛教组织热心于提升年轻人的领袖素质。此外,为这些人才提供奉献服务的机会也同样重要。不然,一切的努力将是白费的。

10月15日法善法师在大悲佛教中心以英语主持生活禅修工作坊;10月14日的“生活规范”讲座为15日工作坊的入门介绍。入场免费,欢迎出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