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生态学的理念及其操作盲点 -- 圣凯法师

虽然,伟大的佛陀及祖师大德已经为佛教界在环保问题上提供了足够的思想资源,而且也为我们做出优秀的榜样。可是,我们这些子孙们并没有善会、理解佛言祖语。

一、佛教与深层生态学

佛陀对宇宙生命最大的贡献,在于揭示了宇宙人生是一种缘起,这就是说宇宙万物之间是一种互相关联的关系。《华严经》用因陀罗网来形容这种缘起。生态学也是研究生命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在这关联网络中,我们人类从生态环境采撷物质资源,在刀耕火种时代,这种关系是十分平静的;从工业革命以后,人类对大地史无前例地掠夺,远非任何历史时期可比。

大地是无言的,人类在大地上制造了太多的不平衡,于是大地以沙尘暴、洪水、温室效应来表示抗议。我们人类似乎觉察到大地的愤怒,因为这种不平衡同时危害到人类本身的生存。于是人类开始反省自己对大地的行为,反省之际,才发现这种源自于人与人的关系和社会结构的不平衡,正是造成大自然失调的主要因素。

关心环境不仅需要改善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也需要改变人类自身的生活方式与生活态度,这被称为“深层生态学”。毕竟,生态和环保不只是科技的问题,而是人文问题,因这涉及价值观和信念基础。

西方深层生态学将问题的症结归根于西方文明的人类中心主义。而人类中心主义的根源是基督教的教义,因为,在基督教的教义中,人与自然是主仆关系,上帝赋予人具有支配和控制其他生物及事物的权利,因此助长了人类最大的剥削性和破坏性的本能。

为解决当今生态困境,唯有建立一个不同的世界观、价值观和责任感。于是,西方人纷纷向东方宗教,尤其是佛教,寻求答案。受佛教影响的环保人士美国诗人斯尼德 (Gary Snyder)说:“草木和动物都是人”,这其实就是中国佛教所说的“无情有性”。

所以,现代生态学的发展,西方生态学家已经为我们佛教提供了许多美好的前景。但是,路怎样走,这不但取决于我们对生态的关心,更取决于我们对生态的理念。

二、中国佛教生态学的理念

在解决当今生态困境方面,中国佛教界比西方的基督教更加迟钝,因为现在佛教界根本没有时代意识,已经被经济大潮冲昏了头脑。

但是,我们伟大的佛陀、祖师大德们已经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思想资粮,佛法是最大的宝库,只是需要我们去挖掘。环保的理念一般来说,无非是清净国土、尊重生命,也就是我们佛教经常挂在嘴上的“庄严国土,利乐有情”。下面,我们简单介绍有关中国佛教生态学的理念。

1、净心与净土

净土是人类的共同理想,更是佛教徒的共同追求。它是完全可以达到的,但是必须通过努力,通过自我完善、自我提升,达到宇宙生命和个体生命的融和。

近现代佛教的发展,为了让更多佛教徒重视现实生活,又提出“人间净土”,提倡在现实社会建设美丽的净土。而“人间净土”与“佛教环保”,其理论依据皆来源于《维摩诘经》中所说的“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这句话成为一些佛教团体的环保理念。

在台湾佛教界,花莲慈济功德会所推动的“预约人间净土”,以及台北农禅寺和法鼓山所提倡的“心灵环保”成果裴然。但是,台湾杨惠南教授对这两种环保理念提出批评:第一、在实际的环保工作方面,二者都偏于垃圾回收和植树,未能触及污染台湾环境的两大污染源:资本家所开设的工厂,以及已与资本家利益结合的政府;第二、在环保理念的建立方面,二者都有重“(内)心”轻“(外)境”的倾向二者都偏于“心理垃圾”(贪、瞋、痴等烦恼)的去除,却忽略了外在世界之真正垃圾(土地污染、河川污染、空气污染、核能污染)的防治与清理。同时,杨惠南教授还认为“预约人间净土”和“心灵环保”之所以有所偏颇、值得商榷的原因,是因为他们错误地以为一己内心烦恼的扫除,即可达到外在世界污染的彻底清理。 他们不了解外在世界的清净,乃是达到内心解脱不可或缺的先决条件。

在《维摩诘经》中,讨论到“净土之行”时,其实是非常长的一段经文,而后代引用者往往断章取义,因此引起一些偏颇。首先,宝积菩萨向释迦牟尼佛请教“菩萨净土之行”。佛陀回答说:“众生之类是菩萨佛土。”也就是说,众生有许多不同的类别;不同类别的众生,应该有不同型态的净土(佛土)。然后,佛陀详细开示十七种修习“净土之行”的德目:

(1) 直心

(2) 深心

(3) 菩提心

(4) 布施

(5) 持戒

(6) 忍辱

(7) 精进

(8) 禅定

(9) 智慧

(10) 四无量心

(11) 四摄法

(12) 方便

(13) 三十七道品

(14) 回向心

(15) 说除八难

(16) 自守戒行,不讥彼缺

(17) 十善

然后,佛陀又作一段重要开示:“菩萨随其直心,则能发行。随其发行,则得深心。随其深心,则意调伏。随意调伏,则如说行。随如说行,则能回向。随其回向,则有方便。随其方便,则成就众生。随成就众生,则佛土净。随佛土净,则说法净。随说法净,则智慧净。随智慧净,则其心净。随其心净,则一切功德净。是故宝积!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

这段经文中又提出十三个修行次第,总结起来就是“行净则众生净”,“众生净则佛土净”,“佛土净则心净”。然后,才说有名的“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所以,杨惠南教授指出,“佛土净”显然比内在的“心净”更加必要而根本。 这意味着:“佛土净”是“心净”的“(原)因”,而不是“(结)果”。也就是说,如果外在的佛土不清净,那么,内在的心中烦恼也就无法彻底地清净。只要“境解脱”,那么,紧跟着也就“心解脱”, 乃至彻底的解脱成佛“一切功德净”。

从经文我们可以看出,净土的成就是因为修习“净土之行”,而我们虽然清净自己内心世界的烦恼,但是无法使所有众生都得到清净,净土的关键在于“众生净”。只有让更多的人从事“净土之行”,我们的净土才能成就。

但是,佛教作为一种宗教,在中国社会其实是一种“弱势群体”,出家人更是社会的“另类”,从古到今都是如此。我们佛教界只能呼吁更多的佛教徒参加佛教事业,对于非佛教徒来说,我们是缺乏号召力的,环保事业也是如此。佛法的教化,从来都是通过感动、劝导的方法,无法用强制力量来实行佛陀的教义。之所以如此才会产生“心灵环保”与“预约人间净土”,证严法师才把“生气时念佛”、“做好事、说好话、存好心”等纯属内在心灵修养的德目,当作是环保的德目。这其实是通过佛教徒本身的努力,将更多的个体生命组成一种群体生命,从而才会因“众生净”而得到“佛土净”。

2、尊重生命

“国土净”离不开“众生净”,要实现国土的清净,必须先使众生得到清净。所以,佛教提出“尊重生命”。从生态学来说,这里的生命应该包括一切生物界,即植物与动物。在这方面,我们提出无情有性、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慈悲三个理念。

(1) 轮回、佛性、慈悲

深层生态学已经指出,现代生态的危机根源于人类中心主义,因此消除人类中心主义是生态学发展的前提。

佛法虽然主张人是宇宙生命的中心,能统摄宇宙内一切有情,但是人作为一种生命形态并不是固定的。生命形态的转化,让人类看到自己生命的无常态,任何生命形态都有可能是自己的过去或未来。这就是生命缘起理论所透露出来的智慧,从这一层面来说,我们完全没有理由对其他生命形态采取一种傲慢、残暴的态度。

同时,佛法还提倡“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在成佛的道路上,不但人具有这种最高的权利,其他生命形态的众生同样具有,因为所有的生命都具备着极其珍贵的至宝——佛性。了解到这一点,就是用尊敬的心情来对待其他生命。

佛法提倡“慈悲”,来消除自我中心主义以及利己主义的精神。“慈悲”简单地说就是“与乐拔苦”。拔苦是建立在“同苦”的基础上,也就是去感受对方的痛苦,感同身受,来根除这种痛苦;“与乐”就是给予其他生命的“生之快乐”。

任何生命都是贪生怕死的,都希望拥有“生之快乐”。同样,人需要维持生命,其他生命形态的生命也是如此。而我们人类却将快乐建立在其他生命的痛苦之上。佛陀正是看到这一点,从生命的尊严处提出佛教徒要戒杀、放生。

(2) 无情有性

对于非生命体系,佛教不但从缘起论来给予相当的关注,而且还提出“无情有性”对非生命体系进行提升到生命的尊严。主要是唐代天台宗的湛然法师遵循天台一念三千的性具思想,提出佛性圆融、体遍的特点。

所谓“一佛成道,观见法界,草木国土,悉皆成佛”,如此的佛性观,不但使人类对无情世界的草木国土不再以万物之灵的征服者自居, 更使人对有情世界的其它众生平等视之,而将自然界视为“生命共同体”。

三、中国佛教界在环保操作上的盲点

中国佛教界无法面对生态困境而作出反应是由于缺乏环保意识和足够的行动。

1、缺乏环保意识

中国佛教从“文革”后,忙着修庙、塑像、开光,忙得不亦乐乎;其次,发现没有人才,于是便大力发展教育,大小寺院又忙着办佛学院;然后,觉得发展文化事业重要,大家便又开始办各种杂志……。其实,佛教界挺忙的,在这种“忙”中,我们佛教界丧失了对时代敏感的反应力,缺乏对时代的关注,对时代的焦点、主题总是无法做出即时、正确、有效的反应。

除了忙于自己的事业,佛教也受到一些观念的阻碍,如苦行、来世、忍辱等观念。

苦行是每一种宗教所必须的,也是追求精神超越的重要手段。但是,佛法提倡中道修行,而且认为苦行只是修行的一种法门,不是适用于所有人。苦行者可能全世界最好的生态环保者,但是不能用来规范所有的佛教徒,更不要说社会了。

来世的观念是我们缺乏时代意识的主要原因。当我们把自己的生命寄托在来世,那么现实的生命便无足轻重了。往生来世的净土,是需要在今生今世积累福德资粮,这就是“不可以少善德因缘得生彼国”。只有“庄严净土”,才能“往生净土”。

而忍辱的错误理解,则导致我们对现实的世界的生态困境产生一种消极的反应。

对佛法观念的错误理解,引导我们消极地漠视现实社会,所以很自然便会缺乏环保意识。

2、缺乏真正、有效的行动

从理论建设来说,我们佛教界缺乏对佛教生态学建设的重视,如何从古老佛教中找出一些有利证据,来论证佛教生态环保的优良传统。其次,如何将这些古老佛法进行现代化阐释,结合现代的生态学与环境伦理学的理论,使社会大众能够很自然地接受这些古老的智慧,从而树立良好的生态价值观与世界观。最后,如何将佛法的解脱与环境保护结合起来,将生态保护提升到佛法的理想体系中,将那些已有良好的传统进行改造,使之能够符合生态环保的要求。

从实践来说,最主要的是如何将佛教的“放生”变成一种环保的放生。本来,放生是一种慈悲心的表现,随时随地解救有生命危险的众生。而现在的放生,已经成为一种功德的交换,主要是为了救赎个人的业障、疾病或积累功德等。

从生态学来说,是要建设一个清净的国土与“人间净土”的理想是相同的。然而从寺院建设来说,很多寺院的兴建注重金碧辉煌的外表胜过于采光、结构、舒适等实际条件。而从污染源来说,烧香、烧冥纸仍是很多寺院最大的污染源。

中国佛教在环保的道路上可以说还没有起步,需要更多的人来关注这个问题,尤其是佛教界的高僧大德,其振臂一呼,天下回应,岂不令人快哉!又何须小僧唠叨呢?

点灯供佛是必行之佛事。什么样的灯供佛,既安全、长寿又能节省10-20倍电力?请看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