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天导师 --
译者 : 施性国
译者电邮 : shinanda77@yahoo.com
译自 : The Buddha & His Disciples ( 长青出售 )
Ven S Dhammika 著
Buddha Dhamma Mandala Society 出版
一个信息,不管它是多么符合逻辑或真实,如果它不能传达给人,那么它就是无益的。在佛法里,我们有完善的教诲,而佛陀又是完美的导师。结合了这两者意味着在极短的时间里,佛法第一次向世人宣扬,并且广布宣扬开来。佛陀是第一位将他的信息传达给全人类的宗教师,佛陀身体力行,鞠躬尽瘁地致力于推广他的教义,他可以说得上是这世上第一位宗教推广者。佛陀叫他的第一批弟子要将佛法加以推广。他说:
佛陀传法的动机
“去吧!为了众生的利益,为了众生的快乐,为了对世界的慈悲、为了人、天的福祉。你们不要两个人向同一个方向去弘扬佛法。去吧!去弘扬那在初、中、后都是美好的佛法,去弘扬那不论是在字句或是字义都是很善美的佛法。”1
佛陀也希望在他入灭之后,佛法能继续广布流传。他告诉出家僧众和在家人:“我不会入灭,除非比丘、比丘尼、在家的男众、在家的女众能深入学习,获得智慧,获得良好训练,能牢记教诲,精通大小教义,培育德行,学了佛法之后,并能教导他人,使它兴盛,把佛法加以开放,加以解说,使它清楚,能驳斥他人错误的教义,并把可确信和让人获得自在的真理传布到外地去。我不会入灭,除非修行的生活已很盛行,受众人的欢迎和接受,不受人轻视,直到佛法已经在人天之中传布开来。2
佛陀传法的动机在于他的悲悯心。他说:“作为导师,凡是应该做的,出于悲悯心,为弟子的福利着想,我都为你们做了。”3
佛陀看到了人们由于受到贪、嗔、痴所折磨,他知道只要人们能听到佛法,并能奉行,他们就会得到快乐,德行圆满,他们就会得到解脱。在慈悲心的驱使下,让佛陀成为一个不辞劳苦、善于说法的导师。对他说法的技巧做探讨,不只提高我们去向他人弘扬佛法的能力,也加深了我们对这位悲天悯人的智者的感激。佛陀传法的方式
因材施教
佛陀通常会根据人们的需要或程度来因材施教。一般上,善良的人会亲自去向佛陀求教,而对恶人或受苦恼煎迫的人来说,佛陀就会亲自去找他们。基本上对这两者,佛陀都会向他们叙说所谓的初级善法。(anupubbikatha),即关于“布施、德行、天堂,以及欲望的危险,舍弃的福利等‘人天善法。’4 同时这也让佛陀明了听众的程度,如果听众具备了一定的接收程度,佛陀就会进一步向他们阐释“苦,苦的成因,灭和入灭的方法。”
邀请反对者阐释自己的教理
佛陀通常都会向一群人或个别的人弘法,即所谓的讲经或对话,提问或回答问题。人们通常都觉得佛陀在说法时“充满了温馨、慈祥、善巧、易于明白。”5
当佛陀遇到一些人对于自己的观点非常执著,他们绝不会改变自己的看法时,佛陀会向他们建议只讨论彼此同意的观点以避免毫无结果的争论。在那个时候,他就会说:“关于这些既然没有彼此同意的观点,因此让我们把它搁置一边,而那些彼此有共同的观点,我们可以提出来共同讨论。”6 有的时候,佛陀也邀请反对者阐释。自己的教理。有个时候,不同的宗教彼此竞争,互相妒嫉。但由于佛陀总是秉持着平等心一一处理,经常让一些人感到诧异。有一次,一群苦行外道遇见佛陀,他们的领导要佛陀向他们解释佛教的教义。然而佛陀却说:“还是您告诉我你们的教义罢!”那苦行外道感到诧异,他们彼此交谈:“太奇妙了!太不可思议啊!乔达摩这位修行者是何等伟大,他并不急着把自己的观点说出来,相反地,他邀请别人先说自己的观点。”7 当人们提出恰当的问题或是与问题有关的事,他就会称赞他们,因此这鼓励人们积极参与讨论,发问和探讨。当巴达(Bhadda)提问时,佛陀如此回答:“说得好!说得好!朋友巴达,您的理解是善的,您的智慧是美好的。”8
参与辩论
在古印度,辩论是当时宗教界共同的风气。一大群人经常会聚集在一起,聆听演讲者为自己的教义辩护,反对异己者对自己的攻击。有时候他们会过于激动而愤恨,一方就会大声叫嚷或嘲弄对方以图使对方无法说下去。由于自尊和声望对演讲者是一种赌注,他们在参与辩论时会为了要获得胜利而设下圈套。有一位叫着哈达卡的外道,他喜欢辩论,在遭了几次失败后,他就会约反对者在一个特定的时间会面,但他比约好的时间早了好几个小时,然后他就向他的支持者吹嘘,说反对者害怕和他当面对质。9 也许是这样的原因,佛陀在早期弘法时避免参与这种辩论。10 但随着佛法的广受欢迎,其他外道开始向佛教挑战或歪曲佛法,佛陀开始站出来参与辩论。其实,佛陀逐渐被公认为是当时最具有说服力,最善于辩论者。佛陀遵守辩论的规则,因此他也希望他人也能遵守。当一位名为康奇的年轻人不断打断佛陀和一些婆罗门的辩论时,佛陀转过头来对他说:“安静!康奇,请别打断我们的对话。”11 如果在提问了三次之后,对方还是无法回答,佛陀就会坚持对方得承认自己辩输了,因为这是辩论的规则。12 有一次,佛陀问一位外道是否坚持相信自己的论点,那外道说:“是的,不只我相信,那些人也相信。”他指着在场的群众说道。佛陀说:“那当然,他们是否相信并不是重点,我是说那是不是你的观点?”13 当然,佛陀的目的并不是要击败他的对手,而是要引导他们更清楚的了解。因此,佛陀常用所谓的“苏格拉底方法”,之所以这样命名是因为在西方,希腊的哲学家苏格拉底就是用这样的方式来引导人们更深入的洞察事物和论证自己的观点。比如:在一次的对话上,一位叫着苏难兰达的婆罗门宣说:“一个婆罗门必须要有纯正的血统,他必须掌握古老的婆罗门经典,他皮肤白皙,有德行,聪明并且懂得祭祀仪式。”佛陀就问他:“如果一个人少了其中一项是否可以算是婆罗门?”苏难兰达想了一会儿告诉佛陀,一个人如果皮肤黝黑还是可以算是婆罗门。佛陀继续追问下去,苏难兰达最后同意了佛陀的观点,即成为婆罗门并不是因为来自血统、知识、肤色或社会的阶级,也不是因为这些使他们高尚,而是德行和智慧。14
参考资料:
本文引用的经文来自英国巴利圣典协会所编的《三藏经》
1. Vin, IV: 20 律藏第IV册第20页
2. D, II:104 长部经第II册第104页
3. M, I: 46 中部经第I册第46页
4. D, I: 110 长部经第I册第110页
5. D, I: 116 长部经第I册第116页
6. D, I: 124 长部经第I册第124页
7. D, III: 40 长部经第III册第40页
8. S, V: 15 相应部第V册第15页
9. Vin, II: 266 律藏第II册第266 页
10. Sn, 780 经集第780偈
11. M, II: 168 中部经第II册第168页
12. A, I: 185-188 增支部第I册第185-188页
13. M, III: 37 中部经第III册第37页
14. D, I: 120-121 长部经第I册第120-121页
(下期待续……)
作者 : 达弥卡法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