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门中一种修学法门-经行 (文接上期……) -- 释大清
是故,以「经行」的方式来让自己恒常保持觉照是很必要的。就如佛陀对诸比丘的开示,说道:「云何比丘恒知警寤?于是比丘!初夜、后夜恒知警寤,思维三十七道品之法,若昼日经行除去恶念诸结之想;复于初夜、后夜经行,除去恶结不善之想;复于中夜右胁着地,以脚相累,惟向明之想;复于后夜,出入经行,除去不善之念,如是比丘知时警寤。如是阿难!此是沙门要行。」(《增一阿含经卷四十七,放牛品》)修道功夫贵在于绵密接续,方能形成风行草偃的作用,若时续时断,不断对原本不良的思维方式起不了迁移作用,当然对于道行亦增加不了太大的助益。若于法门的修学无法催断惯性的思维模式,其修道则可谓惘然矣!
因此佛陀教示比丘,于白昼「经行」时,恒以「三十七道品」做为除去「恶念诸结」之想的主要内容;而于初夜、后夜亦须恒以「经行」的方式思维三十七道品,令自己安住在「警寤」当中;「中夜」(晚上十一时至凌晨二时)更要以思维「明想」入睡,做为与「白昼以及初、后夜」道行的连接,由此可见「功夫」绵密的重要性。「恶结不善」是众生多生以来用「贪嗔痴」的罗网深深缠绕而致成的,要将它撬开,也必须用绵密无间的念力才有足够的力量对治它;否则,时温、时冷的劲道,将无法承担这样的重责大任。
「经行」是修道人日常中很重要的功课。因为日常生活中很多事情的完成都必须都过身体的移动,而在身体移动间配合「觉观」,譬如拿着「觉观」的镜子,不会是面对人或景物、乃至独处,对着心念生起的处置、抉择,都能尽量地让它与情绪、贪执、自私分开,而合乎于事情本身的需要。因为唯有无私地对事情本身加一份关心,才是正确处理事情的方法。
打从听闻佛法发心修行开始,我们总是为了了解得更多而不放弃任何一次闻法的机会!经过多年,虽也累积了不少修学的方法,但是修学佛法贵在实践,而不是累积,如果没有透过实际的操作,还是处在游移的阶段,对境往往会使不上力。其实,法门的修学重在历境中运用,诸多的法门都是一种适性引导的方便,借由法门的修学来揭示中道的真谛,且离不开心性的调整;行人则依其本身的接受度而渐渐改善,使之与中道相合。而在诸多法门之中,「经行」是属于内在式的修学方法,虽然必然透过身体的行走作观,而其内容即是以现在当下的「心与境」融合作为主要的重点,以念念无染着「逝者如斯焉」的心面对当境,持续如此,而不另外作观其它法门。经行中,在有意无意中生起的心态,用清净觉观的镜子加以检视,使之令诸不正邪思维渐趋隐伏,乃至慢慢消饵。由正观保持正知则是经行的主要内容,在日常中恒常依此为功课,谁说不是积极地帮助趋向正觉的法门。
当妄念住于心时,走路就没有威仪可言;若时时不离觉观,不但能培养端严的威仪,亦能断除诸多妄想习气,更而长养解脱之智慧。从动态中配合觉观,其力量比静态作观更明显加大,而信心也加倍增长,只要行者勇于将自己的赤子之心,用觉观之境加以检视照彻,不断地去芜存菁,则「经行」将成为你入道的第一行门。佛陀曾对弟子们说:「降服千军万敌,不如一个降伏「自己」的人。」而经行的内容不就是一个「自我调整」的过程!经由检视、调整、再调整,偏颇的思维怎不被照见?其人格怎有不渐趋向圆满的道理!佛陀的三千威仪、八万细行,尽是从自我审查观照中得其调伏力所感应的果报,也因此被尊称为--调御丈夫。我们是否应该将所听闻的佛法拿到日常中确确实实地透过觉观与生命融合?
摘自《圆光新志》72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