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门中一种修学法门——经行 (下期待续……) -- 释大清

「经行」是佛门中的日常功课。之所以为日常功课是因为出家人的每日行仪,除了课诵、作务之外,还是不能离开自我审查的常课,而「经行」即是在日常的行仪中训练「自觉」的一种法门。

「经行」主要是从日常行为动作中观看自己的心念是否完全处于当下觉观的状态,换句话说,「心念住于当下」就是一种觉照的表现,若离开「当下」的境而别做思索,所呈现的就是掉举过去或攀缘未来的这两种心态;若处于这两种心态,就是离开觉照。人若离开觉照,不论是个人做事或与人应对,便不能恰如其分地把事情办好;或有更甚,常以过往的处事模式套用在不同的时空事件上面,错乱事物的单纯性,以致于令事情混杂、人事纷乱、因果不清!凡此种种现象,自古以来已成为人世间难以厘清的人际关系网络。而这样的情况将待何时解决呢?坊间关于「人际关系、相处之道、合作技巧」等等书籍层出不穷,但也未曾解决这类的事情;顶多训练出更多所谓「技巧性」的待人处世之道而已,人性的「真、实、诚、善」并没有发挥多少。这也难怪世风日下出现耍技巧、用权势的社会交际常态了!话说「经行」,衍伸到社会状况是否将主题扯远了?事实未必!因为,只要是群体关系相处,「觉性」就是一种免不了的重要工具,尤其是一群尚在修行道上前进的人,因为觉照及智慧都尚有待去努力开发,因此,从日常生活中培养觉照是刻不容缓而应该积极去做的事;当然一般社会人士也不例外。

「经行」为何在修道上这么的重要?要何时来修最恰当呢?平日生活中用在行走的时候,例如:与人互动、处理事情、服务大众等等,皆必须移动身体——行走,甚至自己也可特别拨时间在较少行人之处缓慢行走,观照身心!既然这么多的时候都可以用来「经行」,那么进一步要探讨的是如何在「行走间」进行法门的修学?初步可以把握的是将「心念」觉知于当下,作用于当下;切忌追忆过去、或推求将来!「心念」摆放的位置适当与否,关乎于一个人的行业;一个人的行业端正,当然直接关系到今生的修行,而甚至影响未来!在「经行」(举止动步间)中可以直接检视「心念」的是否正知!是否「觉知」在当下的威仪举止?

当与人应对时,只要专心的面对当前对方所传达出来的讯息即可,不可用印象加以揣测。要注意!「此时」对方所陈述的事件是现在个别所发生的,若用印象式的方法来加以判断,可能混杂了当前事件的因果脉络;要将「此事件」单纯化地独立出来,如此才能将事情的来龙去脉呈现清朗的路线。一件事有一件事的形成因缘,其发展又由各式各样的内外因缘交织着,要厘清其本末,自己必须是安住于「不掉举过去、不思忖未来」的清净心,才能够让事情只是事情本身,不加上个人现在的认知、情绪、情感,因此「事情的本身」才明朗可见。人常习惯于用过去的经验套用在不同的人事物上面,因此让事情的前因后果趋于模糊不清,难以寻出其本身的来龙去脉,如果能掌握事情本身的单纯性,不要有意、无意间掺杂经验的概念判断,如此,我们的行业因缘将趋向单纯化,而由单纯化转向清净。

「经行」的主要内涵是藉由身体缓慢的移动中,将心念系在知觉自己的举止动作上面,单纯地只作观照的任务,令「身、心」呈现合和一体的状态;不断地如此训练,慢慢可以将这颗飘荡、攀缘的心驯服在觉性之中。由于「经行」所呈现的是身体的移动样态,而内部进行觉照「心念」的工作,使之(心念)能安住在属于自己(身)的领域范围,不令脱其缰绳奔窜到过去、未来,或遥不可及的此界、他方……。仅在这「系意当下」身行,不断地训练,所产生的力用,即在于身体移动的同时察觉心念的动态,如果身心呈现一体不二,即觉照在;若身与念分离,即失觉照。因此,经行的要领说穿了只是在于督促「身心同时」并用,令觉照恒住于身,再由此身延伸到对周边的事物的觉观,而觉照终不能离于身体。

由于将心念的动向圈限在「身体」的行动,并从「起心动念」作为最紧要的观照处,离开身体范围的探求,都已属于妄念;于是,也意味着修行人的心念中,所有的用心不能离开身体的活动,而偏向于「意想」的追求,若偏向于「意想」的追求,将导致「身心分离」的危机!身心不一,即是不平衡发展的现象,其所带来的情况,可能转向对「相应生死」的探察,而以哲学式的或艺术性的方式探察人生,或诳妄地寻找人生答案!

摘自《圆光新志》7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