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的分享、法的喜悦,不期的相遇、万分的感恩(二) -- 叶羚

(……文续第196期)

「打禅」是为了明心见性,哪如何才算是明心见性?禅者本身又如何去察觉呢?

「明」就是明白到这个佛心,见到这个佛性。「佛心」与「佛性」都是一样的。有时我们说「心」,有时说「性」,它就是觉悟的意思。觉悟到这个宇宙的本性就是「空」,有「空」的智慧。在禅宗的修行,不论是透彻的见到,或是见到一些比较浅的部分,它对禅者的修行都有帮助。在这个过程里,有一些人是彻悟了以后,自己就知道,心里就明白了,就像佛陀开悟的时候,他心里明白,自然就知道自己已经觉悟了。但有一些人体悟了以后还是不明确,因为开悟的体验常常都是第一次,而且是唯一的,因为之后就是开悟的心境了,所以,需要师父来印证他。而印证的师父本身必须是过来人,能从你的言行来印证开悟与否。如果没有真正明心见性,或见到比较浅的,他都知道,他会告诉你、提醒你。禅宗在印证学生或修行人是否开悟都有它一些方法及语言。而这些过程里面有时候还是会有一些错觉的出现,但是在真正明眼的人,他就会很清楚的看到。

然而,最重要的不是在过程,而是过程以后我们怎样继续保持这样的智慧的运作及修行。因此在我们修行的过程中,不管是否真正的悟境出现,重要是过程之后,我们是否发现我们的心真正有了一种调整或改变。比如,以前一直耿耿于怀、放不下,在修禅的这一种体验以后就完全的放下。这就是表示你真正有体悟,它是与法,与智慧相应的,可能很浅也可能很深。师父给我们印证是要让我们知道,然后自己的心要明白。所以,禅宗对开悟的要求是蛮高的。而且,禅宗常常有「你即使有了悟境,不表示你所有的事情都做完了」之说。而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继续修行保持自己的功夫,然后要为众生服务。

师父,您的佛曲在佛青中,可说是极为流行了。请问是怎么样的一种因缘让您想到以佛曲来分享及弘扬佛法?

因为当时本地的年轻人很流行校园歌曲,也就是本地创作歌曲。因而触发了我以佛曲的方式更容易吸引人的想法。再加上当时我们常常办生活营,之中也会安排一些台湾的佛曲,也就是星云大师他们的佛曲。因而发觉到学生都很喜欢,知道其作用蛮大的。而且,每天安排一两段时间给他们唱佛曲也可以帮他们舒松心情。加上,我们自己也体验过,被谱成曲的文字往往比只是文字来得容易背诵。所以,希望能够把佛法的句子谱成曲,通过唱的过程把它记下来。我们都很喜欢唱佛曲,唱了以后我们都把它记下来,之后就会思考它字里面的意义。同样的,如果学生很喜欢这首曲,他就会同样的做到这一点。

在创作的过程中,有时候灵感出现时,我就会把它写下来。此外。也看很多有关写词、词句的结构种种。再加上,我又喜欢文学,喜欢写一些短句,所以就借这个机会以佛曲弘扬佛法。像《禅灯组曲》其实是四首诗,并非一开始就要谱成曲,而是后来交给我的同学周金亮时,才要求谱成曲。但是,诗的长短句很多,在谱曲方面会比较困难,所以,过程中他帮我作了一些修改,把它组成有系统的句子。佛曲是比较有层次,有系统。所以,如果我刻意要写来谱曲的,我就会注重句子。尤其,在注重句子的时候很多好的词句会出现。如果我们多看禅宗的诗,或是一些古典的诗,及一些现代的诗,把一些好的句子收集起来,都会有所帮助的。

师父,我发现到大马的莘莘学子们都很积极的参与一些佛教活动。但是,随着他们踏入社会工作或是成家立业以后,则会局部渐渐的流失。对於这种现象,师父,您有什么看法呢?

这个现象是蛮正常的。因为求学时期是黄金时期,是人生黄金的阶段。所以我常常提醒学生尽量保持求学的时间长度,不要急着工作。这是他们的学习阶段,而且是学习能力最强的,所以就尽量让他们学。以后能否学以致用,那是以后发展的过程。实际上,学佛的情况,就象我们从小学到大学所学到的东西,不一定会在社会工作上用上是一样的。这是一种知识,而能否让我们马上直接去用它,就要看外在的因缘或是我们的意愿了。很多人在学生时期吸收了很多佛法,毕业或成家立业后,从事各自的行业,看起来似乎没有把学佛精神延续,但是如果他把所学到的知识化成一种智慧的运作,在生活及行业里面发挥出来。而这将会成为他成就的因素之一,或许不是直接的,但在他的生活里,佛法已经少许少许的加入了。

有些人则愿意为了继续在修行的道路上学佛法,而对工作有所选择。但是,不是全部人都有这个愿意,那么深入的去体会。有些则工作在领域中忙碌而没有时间出来帮忙。不过,很多类似的专业人士是因为有时候我们佛教团体没有与他们接触。如有些医生、律师是佛教徒,你去请他帮忙办讲座等,他们都很愿意。无论如何,只要他们吸收了佛法,继续在他们的领域里面用佛法的智慧来帮助周遭的人,都是很有意义。我们不一定要他们现出佛教徒的形式,或积极参与佛教工作。因为佛教或佛法的责任是让更多的人从佛法里面的得到好处及受用。重要的是,你怎么从这个运作的过程中使你的生活过得更美好;那是一种心灵上的美好。至於你是否继续回到佛教服务,就要看因缘及发心了。如果可以回来继续帮助我们推动这个佛教当然是很好。若不能,只要佛法在他的生活里面产生一些作用,对他有帮助,那就很好了。

师父,依据您看法,书法与禅是否是有所相连,是不是能够相辅相成呢?

禅的每一个层面都用智慧,定和慧的修行去面对它。因此,生活中任何一个领域都可以成为我们进入禅的一个契机,也就是「处处禅机」。中国佛教的禅,会借用所有文化的层面,尤其是艺术的层面来融入禅的修行,或发挥禅的意境。所以,会有茶和禅,书法和禅,画和禅的结合,还有禅诗及禅乐。

只要你达到某个层次,在任何的文化领域里以我们的五根接触到的,再进入到艺术的领域时,它一定是比较精致的,也就是要用更多的心思在里面去把它创造出来。比如说,我要画一幅画,我一定要很用心去观察,然后酝酿,把它画出来。比较传统保守的佛教认为,这个过程会让一个人的心思被美吸引掉了,而染着于它,可能就不会修行了。但是,在禅宗的角度则是,既然人不能离开这种美的生活的层面,何不让我们借用它来进入到禅的境界。所以,当你很用心在作画时,它训练你的专注力及敏感。把佛教的思想注进去,在这个过程中调整你的心态,用心去把‘美’发挥出来,就能够帮助一个人在这个过程中也领悟到佛法,就是一个修行的层次了,使我们在修行时会进入到禅的境界。书法也是一样的,当我们的字写得越来越美就变成书艺了。我们就借用它写一些美好的句子,如果把一些禅的诗加进去就有禅的味道了。而在专注写禅诗或抄经的时候就是一个修定的过程,可能写完了字,他的心整个就安定下来,就达到修道、修禅的效果,也能让人看了以后会有一种领悟及欢喜,学习到一些佛法。像我即将推出的《顽石点头》这本书就是以这个为出发点,以茶壶、茶艺弘扬佛法。吸引喜爱茶艺和书法的人,投其所好,用种种我们能够做到的一种艺术的表现,把佛法加进去,借用它们来弘扬佛法,让喜爱它们的人能够吸收到一些佛法的讯息。所以,我借用艺术的方便来把佛法弘扬给喜欢艺术的人,借用艺术来修道,来弘法。

访问结束了,与师父走出室外,展览处的陈列也早已收拾完毕。沉浸于法喜的同时,更惊觉分秒的飞逝,愧疚耽搁了师父不少的时间,万分的感恩无从说起。欢喜的驶过了弯曲的山路,载着佛友及担心我新手上路的父亲在暮色中抵达了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