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的分享、法的喜悦,不期的相遇、万分的感恩(一) -- 叶羚

藉着马佛青35周年暨继程法师墨宝展的开幕典礼在大马森州花城举行的机缘,我感恩菩萨的加持让我得以有幸向继程法师请示佛法。在一系列的活动之后,师父不辞劳苦慈悲而亲切的接受了这次未有预约的采访。一副眼镜架在鼻梁上,脸上总是挂着亲切笑容的继程法师,从容自在的让我在轻松的气氛中开始了这次的采访。师父耐心详细地分享着我所请示的每一个佛法,让我对佛法有了更多的了解,实是感恩。加上,在整理稿件的过程中,我又有了更多的理解与领悟。这一趟的采访,真是获益不浅啊!

禅的导师们常强调「禅不是坐在蒲团上」,哪怎么样才叫「禅」呢?哪又是一种怎样的境界呢?

「禅」是指中国佛教禅宗的禅,禅原本是指「禅定」。在佛教传入及发展成中国佛教以后,不断地吸收及融汇了部分的中国文化并结合,以「禅」一个字来涵盖。主要的是让佛教的智慧在日常生活中能够直接的被发挥出来,以达到一种智慧的生活方式。因此,不论在修行上,或悟境,或观念上都以「禅」字来涵盖,所以它涵盖的层面很广。而我们用一个字涵盖,就是要把所有的东西都凝聚在一个字眼或是一个意境里面,然后再发挥出去。

虽说禅可以不在蒲团上,却可以借用在蒲团上打坐来修行,亦称禅修。它有层次及次第,如打坐的次第,调身、调心这些过程都概括在里面。禅可以是禅修后,一些悟境或观念上的体会,从而以清净的心、美好的、正面的心情来生活,让生活中含有禅的味道。禅就变成一种生活的方式了。如果要依照次第就需要修,通过修就会悟到某些境界。次第与修法是有形式的,最重要的是如何让境界修到的部分能在日常生活中发挥作用,连贯于现实生活,那就是禅。所以,在蒲团上坐,只是一个过程,是一种方法。

禅的生活方式是活在当下,让自己的心永远一直在当下的因缘,不要被过去、未来的妄念所干扰。对当下任何的因缘都能够直接的面对它,依当下的能力及智慧处理,把它做好。再深一层的就是在这个过程里,每见到或处理一件事情时都以「无常」、「无我」的观念来看待。该做的时候就做好,该放下的时候就放下。在过程中尽量别把自我的意识、主见、成见或意愿强加在别人身上,随顺因缘,甚至更进一步的多为他人着想,减少自己的执着。如佛所说,一切众生都有本是清净的佛心,用佛心来看世界及生活。虽然,这个世间有很多不好的现象看起来是很复杂、很残忍,但是如果你总是从美好的角度去看,境界就不同了。若能常常如此,日常生活中就含有禅宗的味道及意境了。

常听大德们说,生活中处处充满「禅机」,哪我们又如何方能发现这些「禅机」呢?

其实,所谓「禅机」是一个因缘,就是怎样透过某一些因缘让自己能够把我们的智慧发挥出来,它可以触发我们的内心智慧的一个领悟。禅与生活本是一体。但是,有时候我们在领悟的时候有个「顿悟」的过程,而它有时候需要借用到外面的一个因缘。所以,我们看到很多禅师的开悟例子,比如说听到一块石头敲到竹的声音,他就开悟了。或老师讲了一句话,甚至一个动作包括打他一巴掌或他自己本身的某一些行动就可以有所帮助。实际上,我们生活中常常出现让我们去领悟的因缘,让我们契入契机。可是,因为我们没有活在当下,很用心的生活,而以盲目的方式、尝试惯性的方式来生活,常常让这些好的机会给流失、忽略、疏忽了。有些人听一首歌,或流水的声音,也可以让他进入到禅的境界。所以,我们的四周围都是可以让我们契入的一个因缘。只要常常用心生活,处处都可以有这样的一个因缘机会。

对於禅坐的初学者,常会面对无法把心静下来而安心坐在蒲团上的困境。有什么方法可以帮助他们突破这个困境呢?

在方法教导的时候,我们都会提醒及告诉他们一些过程。妄念,一般上是最先出现的一些问题。我们每个人都有妄念,是我们被它干扰而成问题。平时我们的注意力被外境拉走了,所以妄念一直在心里面干扰我们,我们也不知道。但是,当我们把心收摄,静下来时,就发现它,被它干扰而定不下来。无论如何,只要一直回到你用功的方法,守住那一个正念,万不可随之起舞,才能够让这些妄念沉淀或是消失。所以,整个方法是调身好了以后,注意呼吸或是一个佛号,也就是我们常提的「点」,或方法。时时刻刻守住一个重要的点,与此同时,我们的妄念在飘过的过程里面,我们就不受它干扰。越不受它干扰,它就慢慢地飘过了,然后会沉淀或消失。所以,只要把我们的心从这个妄念中,将专注凝聚的心抽出来,让妄念自生自灭,它就会慢慢地沉淀下来,消失了。我们就会发现原来自己一个心守在那边,凝聚的,就最终止静下来,不会再受干扰。

在禅坐中已有一定程度或成就的人,有些则会对禅坐中的境界或感觉有所留恋,这又该如何去应对呢?

我们常常会提醒修禅的人,贪恋在定的境界是比较危险的。只有禅定才会出现境界,定中会出现很多喜悦,法喜充满,有禅悦,很多好的境界,很轻安,很多光明等境界出现。如果我们没有正见及智慧,我们就无法判定什么才是我们要的,而有可能会停留其中。所以佛法中,学禅之前一定要有正见。这也是为什么中国禅宗不强调禅定。因为在禅定中,我们才会留恋在禅定的境界里,才可能会出现问题。反之,在打坐的过程当中,所有这些境界你都会放下。所以,在打坐当中,我们常常会提醒学禅的人,不管什么境界,都要放下,回到自己方法,用「空」来看待它。

「空」是智慧,里面没有境界,只是怎样在日常生活中让生活过得更美好。过程中用智慧不断的把这些境界慢慢地舍得。也就是要用「无常」、「无我」,知道境界是因缘聚会,一旦离开了定境,境界就消失了。既然如此,也就知道它是应该舍掉的,放下的。而智慧显发的时候,它是恒持不动的,一直可以在现有的生活中使用。所以用「空」的智慧来观禅定,把它放下,不执着,然后照着「空」的智慧的方向去修。

环境或所谓的「磁场」,是否会是影响禅坐者心绪的因素之一?

「磁场」是现代人采用的一个字眼,它与能量相同。世界上每样东西,不管它用什么形体出现,都一定存在着一种能量。佛法中的「地、水、火、风」的火其实就是指能量。我们这个五蕴、四大和合的身体也是有能量的。能量在运作的时候有一定的规律,我们身体不健康,会衰弱,就是我们的身体的能量在运作的时候,没有顺着这个轨道而错乱了。而科学也证明了能量的运作是每一个情况或物体都会有的。

某些地方可能有一些物质的凝聚,或能量的运作是顺着一定的次序,而能够保住一种比较高的能量。所以,以前的祖师大德们要找道场,他们就会去感应,知道这个地方适合帮助他人安定。因此,我们会发现中国很多名山都会让你感觉到心境的不一样,有一种让你安定的作用。而顺着大自然的方式来运作的森林都有这种功能,若没有人工去破坏,它的磁场或能量就会保持得比较完整。若我们人体能够感应就能够借用到它的作用。然而,人对能量起着加强或破坏的作用。如果我们去砍伐这个树木就是破坏它,而若是以它为修行场地,渐聚更多的修行人,能量则会因有所相应而增长。所以,很多人都运用这种丛林禅林的力量,借助它来帮助提升自己。但是,这只是帮助你调身、调心的功夫,属於禅定的部分。重要的是到最后能够突破这个能量场,不受它干扰或影响,自己的心能够产生「空」的智慧。能量只不过是个外境、环境、物理的作用的现象助缘,让我们在开始的阶段借用它来修行,但不能染着于它的境界。而能否借用到它,还是要看自己本身。如果心太躁,心无法与它相应,就不能产生助缘作用,它就会相抵抗衡。所以,喜欢借用水晶等物的能量场来调自己的人也要注意。

(下期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