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会深法师对谈 -- 钟鸣
沿着石阶走上山坡,风拂过整排绿竹林,一尊慈悲庄严的南无观世音菩萨塑像,清净威仪峙立山坡上。手中杨柳净瓶形成一道水柱,倾落在身旁水塘内,见到这般清幽静穆的景致,自有一股清凉在心头。会深法师面露笑靥迎面走来,僧衣飘逸,相貌祥和亲切。
钟鸣: 会深法师,阿弥陀佛!首先感谢您接受佛友资讯的采访。想请问会深法师这次是何因缘会到新加坡弘法,利益有情众生?
会深法师: 当初自己在未出家的时候,已过着云游四海的生活,到处参访善知识。出家之后便发愿深入经藏,学习各种不同的法门,尽僧侣的本分荷担如来家业,并希望能到台湾以外的国家弘扬佛法,放眼天下不分国家区域,例如:中国、马来西亚、香港及新加坡等地。2001年师父先过来新加坡,亲自了解南洋佛教的状况,随行参访各道场寺院,看是否有弘法的因缘出现。后来在因缘具足下,以新加坡作为海外弘法的第一站,开始讲解《六祖坛经》与《大涅槃经》的佛理开示。
钟鸣: 师父这次前来,在多个道场开示接引信众,并且讲解《维摩诘经》、《唯识心理学》、《金刚经》与《菩提道次第广论》等。想请问师父,是何因缘您会选择这几部佛经作为佛学讲座的课题?
会深法师: 因为佛教的根本在于智慧的启迪。想要离苦得乐,断烦恼修解脱道,我们都必须要有智慧。而且不管是在修行或是在社会上工作,若没有运用智慧,很多地方都无法圆满如意。师父所讲的佛经大多数是以般若经为主。众生内心都是充满着妄想执着、烦恼心,无法真实了解人生的意义,生命的本质。对宇宙人生的真实相没有办法理解,所以内心就会放不下,造成忧郁与痛苦,怨天尤人。因此在一开始,师父就决定希望能通过般若经的讲解,让众生能够产生智慧断除烦恼。而这些都不是师父的智慧,只是在重复着介绍佛菩萨与高僧大德所讲的。总之,智慧就是我们生活的一切根本。
钟鸣: 我们都知道会深师父您曾在山上隐居六年苦修,当初师父您是为何有此闭关修行的想法?
会深法师: 佛教是佛陀的教义、教理。在修行过程当中须解行并重,在深入了解修行的法门之后,接着就是去实践、去体验,自觉觉他,行菩萨道成就佛道。当初师父过着云游僧生活的时候,经常翻阅《高僧传》,内心深处被高僧的悲愿行径所感动与影响。高僧大德曾讲过佛法必须注重信解行证,他们所经历的艰辛修行过程,舍身舍命达致自度度人,自觉觉他,发菩提心行菩萨道,誓愿度一切众生。因此自己在行脚云游的时候,希望也能效仿高僧大德的精神,作为学习上的榜样,把物质上的需求放的最低,藉此考验与磨炼自己的意志力。佛法绝不是让我们当做一种学识来研究,而是要去体悟与亲证。虽然在山中的生活有些不方便,但内心则法喜充满,终日与大自然为伍,花草树木飞禽走兽,万物与我为一体。在这段闭关期间,师父尽量净化自己,提升自己,同时练习不倒单,打坐、念佛等不同的法门,期望有些体悟经验之后能教导众生。
钟鸣: 我们知道师父后来随缘说法,当了六年的云游僧。师父当初为何有此计划与决定?在这段和喜自在的日子里,师父的内心又有哪些感受呢?
会深法师: 师父当初过着苦行僧的生活,希望秉持着一份悲心去利益众生,同时亲身去体悟与运用佛法在日常生活当中。很多人看到师父过着云游僧的生活,会觉得师父过得很苦、很可怜。其实那时候师父自己过得很快乐。刚开始的时候,师父都是以双脚步行走路,后来才改骑摩多车云游四海,独自随缘行走挂单。肚子饿了就自己采些野菜煮饭,水果充饥,在晚上的时候,师父也曾经在化妆间、土地公庙、山洞等睡过,此际内心深切感受到与佛同在、与法同在。不经一番寒彻骨,那得梅花扑鼻香,通过体悟人生去实践佛法,才有办法做到自觉觉他,利益有情众生。
钟鸣: 师父在闭关期间,修持观音法门和一切如来心咒,请问师父我们在修持观音法门的时候,要如何才能契入观世音菩萨的慈悲与智慧?请师父为我们开示。
会深法师: 师父修持的观音法门是八十四句的大悲咒,在弘法利益众生的期间,深刻体会佛菩萨的不可思仪的功德。师父在闭关期间,念佛、持咒、禅坐都自己亲身去体验与实践,唯有如此才能有经验去教导众生修行。所谓自度度人,在度人的同时自己也要先自度。在经文中有讲解大悲咒是一种殊胜的修行法门,而众生都有宿世的病苦业障,师父希望能如法好好修持大悲咒,相应观世音菩萨的悲愿。在弘法利生的时候,解除众生身上的病苦,帮助众生给予无畏布施。至于要如何契入观世音菩萨的法门,依据师父的个人经验,首先要深切了解佛菩萨的智慧与慈悲,才能相应并利益众生。在《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陀罗尼经》里说过,要修持观世音菩萨法门,首先要在自己的内心生起慈悲心,念发愿文,持念大悲咒,这是修持观世音菩萨法门应具备的。若内心无法生起大悲心,可能相应的程度就会比较低。所以若您要了解佛陀的智慧,您就必须深入经藏,为度众生而修行,成就佛道。我们在过去的无量世,还有许多六亲眷属还在轮回痛苦,修行菩萨道就是要达到佛陀的大智慧,悲心去帮助众生离苦得乐。我们必须要在实践与学习的过程中,内心去体会佛菩萨的慈悲与平常心。
钟鸣: 现代人懂得佛法的人很多。但真正去实践佛法的人不多。想请问会深师父,学佛者应该以怎样的心态去学习佛法?很多人开始学佛的时候很精进,但是后来因一些原由,道心逐渐退了。师父,我们应如何保持这菩提心?
会深法师: 在《金刚经》里须菩提有问佛陀发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服其心?佛教最根本是讲般若智慧,现代人在听闻佛法的时候,其实并没有真正去深入法海。所谓「深入经藏,智慧如海」,我们应了解佛法的可贵,真正去体验佛法的教义,接着逐渐解行并重,这是佛教最基本的方法。“解”本身是一个指导原则,依循佛陀所教的方向去理解,不加上自己的我执我见,同时要发起出离心,了生脱死,开智慧度众生,我们学习佛法的目的,动机应该是放在这地方!唯有正确的“解”才有正确的“行”,这是很重要的!
钟鸣: 学佛的目的在于自我的消融,了生脱死。想请问师父我们自己怎么知道在修行的过程当中,自我正渐渐消融,而不是我慢心的增长?
会深法师: 这是人很微细的执着!人都是有自己的执着,有些人的执着会较浅,另一些人的执着就可能比较严重。佛法有讲所谓“观照”,观照内观照外,我们可以从身上了解自己的修行是不是有进步?是否有提升?在处事待人做事情的时候,我们可以观照自己是否较为圆融?有忍辱心?同时有智慧去处理事情?还是跟以前一样没有任何进步?在我们做事情的时候,都是由心而出,行为都是由心所造作,因此我们观照自己的内心是善?是恶?是邪念?我们应该从这里开始下手观照。念念是善法,观照别人的行为举止,学习他人的优点,藉此来改正自己的行为。例如看到某个人很有慈悲心,忍辱心,这就是我们应学习的榜样,经常检讨自己、反省自己。多看佛经,听闻佛法,从自己内心去升华、改进净化,念念去观照与降服这微细的我慢,转化自己的心灵修养,虚怀若谷。精进修行若到达了一个境界,就能无观而观,无念而念,达到般若智慧的妙用。
钟鸣: 佛法讲八万四千法门,都是善巧方便法门。但是在现实生活当中,我们又很容易把善巧方便变成了随便。请问师父,我们要如何去拿捏与掌握呢?
会深法师: 佛陀曾经说过“依法不依人”,依照佛陀所说的规矩思维,依循佛陀所说的法门来修行,就不会出差错。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文化领域里,或许有些戒律已不适合,但是佛法还是一样的,成佛修行仍是相同的。在末法时代,若我们只是配合众生习惯的根性,只是着重在办法会、拜忏、念经文,做财布施等,而不去讲解佛陀的般若智慧,那这些佛教经典就会慢慢地消失了。所谓方便度众生,是通过方便的法门接引信众,引导信众从方便法进入佛门的究竟解脱法,离苦得乐,那才是方便法门!佛教是弘扬佛陀的解脱之道,行菩萨道度众生,实践法布施,这是对佛教最基本的认识。
与会深法师的一席对谈,获益良多。诚如会深法师所著作的偈文所写:
沉默无争修行人,粗声厉色红尘客,一分慈悲两分智,平静安祥心知足,与世无争禅悦中,虚空无边心亦然,内外不生诸烦恼,当下永断轮回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