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面目 -- 行幻法师

禅门里历代悟道祖师们皆以示本来面目于众生,但求法者鲜少能领会祖师义,反而在本来面目上添加许多枝叶葛藤。这早已迷失本来面目的原貌。本来面目乃众生之觉性,诸佛之本体。只因众生认妄为真,执着色心二法,而不能亲证本来面目。

中锋语录沩山问香严:“闻汝在百丈先师处,问一答十,问十答百,此是汝意解识想,生死根本。父母未生时,试道一句看?”香严茫然无对。一般求法者,在妄想分别意识中欲见本来面目。但这分别意识使我们已经建立种种知见、观念及想法来解释与了解这本来面目。其实,还是离不开吾人之妄想的范畴,此妄想会随着众生的见闻觉知而有所改变,这改变过程中会产生许多相对的分别意识,如凡圣、好坏、有无、是非、对错等,生生灭灭无有停息。能想起时就有,未想起时就消失。如果这是吾人之本来面目,那么这本来面目不是有许多面目吗?哪一个才是吾人之真面目呢?本来面目未曾欠缺什么,亦未曾增加什么。心经曰:“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简言之,凡是能建立一切相,亦可毁灭一切相的生灭二法既非吾人之本来面目。

其次,学佛者起心动念欲修本来面目时,这早已非本来面目了。因此,六祖慧能大师问其师兄惠明:“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这思善与思恶,是指众生起心动念建立的相对相。无论是动相或静相,皆是有所执着,而产生妄识。欲修这本来面目时,这本来面目在何处?如何去修‘它’,这‘它’是何物?是长、是短、是方、是圆、是红、是黄、是青、是白?真际禅师云:“谓妄者何?以迷自心故,见闻觉知皆妄也;谓真者何?以悟自心故,明暗色空皆真也。”此‘真’乃诸佛之本来面目,超越相对二法,离一切妄识,湛寂圆明如如不动之佛性。而不是时间众生脑筋分别所建立的妄真相对意识。《六祖坛经》亦云:“常应诸根用,而不起用想。分别一切法,不起分别想。”此句后言分别想乃指众生分别的当下,建立许多知见知解来对这六尘,但这已经不是六尘之本来面目了。

除此之外,经云“诸法无我”,这‘无我’亦非吾人之本来面目。许多学佛者误把“诸法无我”与本来面目混为一谈。‘无我’有两种既‘人无我’与‘法无我’。‘人无我’是指众生四大假合之躯随着时间岁月会产生变化,如生、老、病、死而没有一个永恒不变的个体存在。换句话说,离开了四大五蕴假合,就不能称为‘人’了。而‘法无我’一般学佛者认为将心意识所产生的‘假我’,给止着不令生起就进入清清净净,空空无有的本来面目。其义不然,这乃是脑筋意识的作用。诸佛在于一切起用当下,具足种种妙用、无障无碍亦无分别想。相反之,众生在五蕴的‘用’上却有障有碍,诸多计度分别。经过每个众生的思想分别建立‘我能’与‘我所’相对二法。然后再执着自己的分别意识当中无法自拔。此‘法无我’会随着时间、空间、环境等种种因缘而改变。然众生强烈着‘假我’意识就有千差万别了。因为这执着意识是由个人经验、学问知识及生活环境等因素而有所不同。因此,诸法皆空是在缘生缘灭当中辗转,没有一个永恒不变的个体性,这称为‘法无我’。无论是‘人无我’或‘法无我’都是可以通过见闻觉知所理解的,但却不能实证的。因为‘无我’是站在相对法上来立论的,依旧是在生灭法中建立的。这与吾人之本来面目了不相干。在《大涅槃》云:“见一切空,不见不空;乃至见一切无我,不见我者;不名中道。中道者,名为佛性。声闻、缘觉见一切空,不见不空乃至一切无我,不见于我;以是义故,不得第一义空;不得第一义空故,不行中道,无中道故,不见佛性。”众生往往只见镜中花,水中月,而不识自家本来面目,应当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简言之,祖师云:“不识本心,学法无益”,倘若吾人尚未亲证自己本来面目,无论学习任何法门乃是在自己的妄识计度分别中,无时无刻建立生灭相对二法及建立我相、人相、众生相与寿者相。六祖云:“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若能识自本来面目,既不可得、不可修、不可证,处处皆是佛性显现,周遍三际,何曾有凡圣二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