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义经》译文-- 广超法师 讲解 果济 整理
以下所记述,是我亲耳所听到的:
有一次,佛陀游化到舍卫城,住在胜林给孤独园。
当时,阿难尊者就从下午三时到五时的禅坐起座,去到佛陀所住的地方,以头顶触礼佛足,然后退到一旁坐下,请问佛陀说:“世尊!持戒的用意是什么?”
世尊回答说:“阿难!持戒的用意,是让我们凡事不生悔念。阿难!如果有人严谨持戒,他就可以做到凡事不生悔念。”
阿难接著再问:“世尊!那么,做到凡事不生悔念,又有什么用意呢?”
世尊回答说:“阿难!能够做到凡事不生悔念,外在的日常生活自然会过得愉快—轻安。阿难,如果一个人能够做到凡事不生悔念,自然外在的日常生活会过得很愉快,并进而对持戒的功德产生信心。”
阿难尊者又问:“世尊!日常生活过得愉快进而对持戒产生信心的用意是什么?”
世尊回答说:“阿难!一个人日常生活过得愉快,进而对持戒产生信心,他就会因亲身体验到法的殊胜而生起欢喜心——法喜,身心烦恼,杂念少,身体感觉舒适,心情也很愉快。阿难!如果有人能够日常生活过得愉快,进而对持戒产生信心,就会因亲身体验到法的殊胜而生起欢喜心。”
阿难尊者再接著问:“世尊!因亲身体验到法的殊胜而生起欢喜心,又有什么用意?”
世尊回答说:“阿难!一个人如果因亲身体验到法的殊胜而生起欢喜心,身心烦恼,杂念少,内心便会非常平静。阿难!如果有人因亲身体验到法的殊胜而生起欢喜心他的内心会非常平静。”
阿难尊者再接著问:“世尊!一个人的内心非常平静,有什么用意呢?”
世尊回答说:“阿难!一个人内心非常平静,他就容易慢慢放下贪著,执著,不受外界影响,八风不动,一种发自平静的内心的快乐,便会油然生起—— 乐受。阿难!如果有人内心非常平静,便会产生完全与外境无关,而是由内心自然生起的快乐 —— 乐受。
阿难尊者又接著问:“世尊!一个人能够不受外境影响,内心产生乐受,有什么用意呢?”
世尊回答说:“阿难!一个人如果能不受外境影响,内心产生乐受,便能专心观察一切法,无论任何境界来,心中都能清清楚楚地看到这个境界中所呈现的法。阿难!如果有人内心能产生乐受,不受外境影响,他就能专心观察一切法,无论任何境界来,心中都能清清楚楚地看到这个境界中所呈现的法。”
阿难再问:“世尊!能专心观察一切法,无论任何境界来,心中都能清清楚楚地看到这个境界中所呈现的法,这又有什么用意呢?”
世尊回答说:“阿难!一个人能够专心观察一切法,无论任何境界来,心中都能清清楚楚地看到这个境界中所呈现的法,他就能见到一切万物真实不变的本性,进而了悟一切万物真实不变的本性。阿难,如果有人能专心观察一切法,任何境界呈现的法,心中都能清清楚楚看到,他就能见到一切万物真实不变的本性,进而了悟一切万物真实不变的本性。”
阿难再问:“世尊!能见到一切万物真实不变的本性,并进而了悟一切万物真实不变的本性,又有什么用意呢?”
世尊回答说:“阿难!一个人能够见到一切万物真实不变的本性,并进而了悟这个本性,他就会嫌恶生存现象中所存在各类痛苦的无量无边过患,而产生远离这一切的出离心。阿难!如果有人能够见到一切万物真实不变的本性,并对这个本性有所了悟,他就能产生出离心。”
阿难再问:“世尊!能产生出离心,有什么用意?”
世尊回答说:“阿难!能产生出离心,就会对三界中的一切都无所愿求。阿难!如果有人能产生出离心,他就可以做到对三界中的一切都无所愿求。”
阿难尊者又问:“世尊!能对三界中的一切都无所愿求,有什么用意呢?”
世尊回答说:“阿难!一个人能对三界中的一切都无所愿求,就不会造作生死之业;不造作生死之业,就没有受果报的痛苦而得到自在,这就是解脱了。阿难!如果有人能够对三界中的一切都无所愿求,就可以从邪淫、嗔怒、愚痴等一切细分烦恼的束缚中解放,超脱痴迷痛苦的境地。所以,阿难!由於严谨持戒,便可以做到凡事不生悔念;由於能够凡事不生悔念,日常生活自然过得愉快,进而对持戒的功德产生信心;由於日常生活过得愉快,进而对持戒功德产生信心,就会因亲身体验到法的殊胜而生起法喜,身心烦恼,杂念少;由於生起法喜,身心烦恼,杂念少,内心会非常平静;由於内心非常平静,便能不受外境影响,内心会油然生起乐受;由於能不受外境影响,内心油然生起乐受,便能专心观察一切法,无论任何境界来,心中都能清清楚楚地看到这个境界中所呈现的法;阿难!有所证悟的弟子,由於能专心观察一切法,无论任何境界来,都能清清楚楚看到这个境界中所呈现的法,就能见到一切万物真实不变的本性,进而了悟这个本性;由於能见到一切万物真实不变的本性,进而对这个本性有所了悟,便能产生出离心;由於能产生出离心,便会对三界中的一切都无所愿求;由於能对三界中的一切无所愿求,就不会造作生死之业,也就不会有受果报的痛苦而得到自在,也就是解脱;由於得到解脱,便会了悟解脱的真义:证悟一切法无生无灭;清净行为已建立,离烦恼垢染的清净圣道已圆满修成;再没有可做之事、可修之法,并了悟无所作之人,亦无所作之事,不再受过去所造业的影响,不再受果报;明白自身所见即是事实。阿难!所以,在修行上,前一法可以饶益后一法,后一法是依据前一法而产生。因此,从持戒可以一直走向殊胜的解脱,也就是说,由生死之迷界,度脱到解脱涅槃之悟界。”
佛陀这样说后。阿难尊者以及其他比丘们听到佛陀的教导,都高高兴兴遵照佛陀教导去实行。
注释
(1) 我闻如是: 亦作“如是我闻”。我,此指阿难尊者;闻,听;如,像;是,这样。意思是说:我亲耳听到的是像这样。佛陀将入涅槃时,阿难问佛陀,将来编集经典时,开始第一句话应该怎么说,佛陀回答阿难:“第一句要用‘如是我闻’,表示是你亲耳听到的。”
(2) 舍卫国: 即舍卫城,是憍萨罗国的首都。印度人习惯以首都作国家代称。国,在中国古代是“城”的意思。
(3) 胜林给孤独园: 即“祇树给孤独园”。憍萨罗国波斯匿王之子祇陀太子,名“胜”。因此,“胜林”与“祇树”都是指祇陀太子胜的树林,意思相同。佛陀曾在此道场度过许多雨季,而且,大多数经典也都是在此宣说。
(4) 晡时: 原始佛教有四时坐禅之法,晡时坐禅是其中之一,大约下午三时至五时。
(5) 宴坐: 指禅坐。宴,是安逸,闲适的意思。
(6) 诣: 到。
(7) 稽首礼足: 以头顶触礼佛足,用来表示身心上的绝对皈依。用自己身体最高贵的头部,触礼对方身体最卑下的足部,表示最极至的尊敬。
(8) 却住一面: 却,退后;住,坐下;一面,一旁。
(9) 白: 告诉。
(10) 不更受有: 有,指业有,过去所造之业。不更受有,指不再受过去所造业之影响,不再受果报。
作者简履:
詹道玉(果济) : 出生于台湾,今定居我国
学历 : 国立台湾大学中文系学士;国立新加坡大学中文系硕士
曾任职于 : 台北市立阳明国中国文教师;台北市立南港高工国文教师;桃园县圆光佛学院国文教师;新加坡华中初级学院华文特选课程教师
现任 : 新加坡管理学院开放大学兼职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