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释疑-- 佛使尊者讲/郑振煌译

那里可以学习佛法?那里可以研究佛法?

我们要再引用佛陀的话来回答这个问题。佛陀说:“就在这个有觉知作用和心理活动的六尺之躯。”这个六尺之躯,只要还活著,就有觉知作用和心理活动,合起来就构成“人”。有意识就表示有觉知作用,有心理活动就表示有知识和思想。

佛陀称这个有觉知作用和心理活动的六尺之躯为世界、世界的起源、世界的毁灭、导至世界毁灭的修行途径。换言之,整个佛法都可以在身心之内发现。就在六尺之躯学习,不要在学校、洞穴、树林、深山或寺庙学习,这些地方都在我们身外。我们应在身内盖一所学校,盖一间大学,然后检察、研究、搜寻、发现世界如何生起、如何变成苦的来源、如何毁灭这个世界(苦的息灭)、如何修行以证得完全的息灭。换言之,就是在体内重新发现四圣谛。佛陀有时候用“世界”,有时候用“苦”。唯有在这个六尺之躯,才能发现世间的性质、苦的性质、它的生起的性来源;它的毁灭的性质、苦和混乱世间的息灭;以及导致苦灭的修行的性质。如果有人说是在身外找到的,那只是书本上的记载、道听涂说而已,只是语言文字,不是真理本身。反过来说,如果是在这个六尺之躯和这个心中找到的,那就是真理。

因此,如果问要在那里学习?回答他:“我们要在这个有觉知作用和心理活动的六尺之躯学习。”

在家人如何研究佛法?

我 们不要浪费时间在思考自己的答案上。如果有人想有自己的观念,很好,他有这个权利。但如果我们要依佛陀的教法来回答,就必须说:“在家人必须研究经,也就是如来有关空的一切教法。”

这些经很有组织地说明佛法,是佛法的精要或核心。经是佛陀有关空的开示。曾经有在家人问佛陀,如何修行才能得到最持久的利益和快乐。佛陀答道:“经是佛语,博大精深,意义深刻,是超越世界的方法,内容在谈空。”

“空”这个名词,也许你会觉得陌生,但请不要灰心,因为它正好是佛教最重要的术语。请仔细听。“空”有几个用法和意义。佛教的空,并不是指物理上的空,不是没有物质的物理空。绝不!这里的空,是指无自性的空,因为一切万物还都是呈现著。尽管整个世界形形色色的东西都有,但佛陀却说一切皆空或有空性,因为一切都无我或可以属於某一个我。空的目标也是要我们一切都不可执著。在家人必须特别研究佛陀有关空的教法。一般说来,空被误解为过於高尚,不是在家人所能做到,这是因为太少人肯依佛陀的教法来修。因此,请心里清晰知道:即使是在家人,也必须研究、修持而后发现“空”。“空”不只是为比丘而设。

因此,我希望诸位在家人不要再害怕“空”这个字或“空”这个主题。请采取步骤增加你对“空”的知识和了解。“空”是需要精密说明的主题,也需要长时间才能体会。因此,我们只是谈“空”的真正核心、“空”的真实性质,那就够了。简言之,“空”是没有“我”或“我所”的观念。如果心能够了解一切都无“我”或不属於某个“我”,心就是“空”的、自由自在的。“这个世界是空的”意思就是如此。

法可以比喻作什么?

佛陀说:“法可以比喻作筏。”他用筏来比喻法,因为当时筏是渡河的常用工具,以筏来说明法,可以立即就了解。这有很重要的意义。一个人不可以执著於法而忘记了自己,以自己是老师、学者或学问家而傲。如果一个人忘了法只是筏,就会产生这个危险。法是筏,是载我们到彼岸的工具。到达彼岸和登陆之后,我们不可以笨到把筏带著走的程度。

这表示,我们必须认识法,并把法当作达成目的之工具。如果我们不认识法的真功能,就会发现我们只是拿法来炫耀或争论。有时候我们把它当作必须参加的比赛,那就会浪费时间和徒劳无功了。法必须用来渡河。法的知识必须用来超越痛苦,千万不可以做不好的用途,或以尖锐的武器(舌)来战斗,或拿来争辩,或当作行礼如仪的对象。最后不可以对法攀缘执著,甚至在抵达彼岸登陆之后,还不肯舍弃筏,还要带著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