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宽容来扬弃嫉妒-- 达慧
我们年轻僧人正在求学的时候,都应该要把学习扩大,尤其是要把心量扩大。我记得释迦传中有一段记载:有一位犯了五逆十恶的坏人,最后想回头忏悔,但是他有恐惧心。心想:我过去那样冒犯佛陀,如果现在去向他忏悔,他能宽宥我吗?有人了解了他的心意,便告诉他说:“佛陀的心量能包容天地,怎么会包容不下你一个人呢?”他终于去向佛陀忏悔了。
佛在世时,摩揭陀国阿阇世王,忤逆父母,大行不孝,最后知道自己错了,想求忏悔,可是父亲已经去世了,忏悔已经来不及了,谁能原谅他呢?他很悲伤,也因此自暴自弃。他的母亲很了解他,对他说道:“诸佛心量,等同虚空,你父亲是学佛的,你虽然忤逆了他,但是,我能了解,他一定会宽恕你的罪过。”
所以,要做一个伟大的人物,先要养成宽宏大量的气度。海阔任鱼跃,天高任鸟飞。一个人要有海阔天空的胸襟,更要有宰相肚内能撑船的器量,不但能够容纳好人善人,甚至于我们的仇人敌人,看不惯的人,也都要能宽容。惟有宽容才能却除嫉妒,惟有宽容,才能够成就一切。一个人若不欢喜别人好,不喜欢别人快乐,常常令自己活在怒火之中,那是多么痛苦的事啊!至于如何宽容别人,如何却除嫉妒呢?要能够做到下列三点:
一、不念旧恶
一个小孩子,如果和玩伴吵架了,他是喜欢算旧帐。譬如:“你过去拿过我一张纸啦!”“你过去吃过我一块糖啦!”现在我们当然都不是小孩子,都不会那么幼稚了,所以不应该再算旧帐。但是一个愚痴的人,他就喜欢算旧帐,喜欢把过去种种芝麻绿豆大的事情提出来讲。佛法有一句很好的话说:“过去种种譬如昨日死,未来种种譬如今日生。”这是告诉我们,既往不究,我们要讲的是现在,更重视的是未来。
人与人相处,难免会有误会或磨擦的事情产生,只要我们有宽大的度量容人,不念旧恶,就如大海之深广,能容任何污秽之物,且不失去大海的清净;又如虚空之宽大,任何美丑之物,皆能包容无余。所以一个人与人相处,不论任何的讥嫌、误会、过失,都要以宽大的心量来包容,如大海之容纳百川,泰山之不辞土壤。
在佛教里,有的犯了过失,经过至诚忏悔之后,罪业就可以消除。佛法中说:一个肯悔过的人,比没有犯过的人更好,对于忏悔之后的人,如果你还要攻击他过去的过失,那么你的过失会比他更严重。僧团中最忌讳的事就是算旧帐,希望今后不要再翻陈帐,不念旧恶,和谐相处才是我们佛弟子应有的态度。
二、以德报怨
怨亲平等,以德报怨,是我们佛教最优良、最突出的传统,也是大悲心的具体表现。经中曾记载佛陀过去世时,曾作一忍辱仙人,在深山修道。当时有一位叫歌利王的国王,带了百官大臣、宫娥彩女,到山里去游猎,在他午睡的时候,彩女们到四处游览风景,见到仙人在坐禅,他们好奇的探问仙人在山中修道的情况,仙人就和她们说忍辱行的重要性。当彩女们正听得津津有味的时候,歌利王醒后,不见宫女们,就向四处寻找,匆匆的赶来,见到宫女们都坐在仙人前听讲,比听自己讲话还要恭敬,因此发起了嫉妒心,喝问宫女们他在讲些什么?宫女们如实报告说:“在听仙人说忍辱行。”歌利王趁机说:“好!你修忍辱行,我试试你,斩断你的臂膊看你痛不痛?怨不怨?”就残忍的将仙人臂膊给砍下来。仙人回答歌利王说:“我不恨你,是你心中的嫉妒、嗔恨使你作出此愚痴的行为,我成佛时当先度你。”这个歌利王,就是佛陀成道后的第一个得度的乔陈如比丘。
文殊菩萨智慧第一,他有大愿:若众生打我、骂我、辱我、逼我、杀我、害我、谤我……与我有缘,当令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菩萨如此种种行愿,不知有多多少少。经中说,以怨报怨永远不能息怨,唯有以德报怨,才能结束一切冤怨的根本。你有不和的人吗?假如有的话,以后更应该用道德去感化他,不要生起怨恨心,因为以怨报怨,永远不能化敌为友。
三、与人友善
一般的人对于犯过错的人,往往不肯给与改过向善的机会,也不能给与一条方便的道路;我们是个学佛的人,学佛的人应该有责任将欢喜布满人间,把善良的风气传遍各地;应该与人方便、与人好处;应该不舍弃任何一个改过自新的人,不拒绝任何一个发心求佛道的人。
有一些人,往往缺乏助人为善的心量,甚至于嫉妒他人的善举。这种态度不只障碍了他人,也障碍了自己。我们应该学习用宽容来扬弃嫉妒。用二句成语来比喻:“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高;大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泰山所以能高大,是由于它不舍弃任何一块泥土;大海之所以有深远,是因为它能容纳任何细小的溪流。一个人生存于世间,待人处世,也应该具有泰山、大海的气度,不嫉妒好人,不排挤异己。因为惟有宽容大度,才能庄严菩提;因为惟有宽容大度,才能成就一切。
摘自《甘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