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板了!吃饭了-- 果贤法师

很多人到了寺院叁访时, 每遇到吃饭时间,即使在常住法师或寺院工作人员亲切的招呼下,仍然裹足不前,不是觉斋堂的气氛太过肃穆、安静,令人不敢轻易的进入;就是不明白吃饭的规矩,害怕会在斋堂中浑身不自在,不知该怎麽坐、怎麽吃才对,所以,即使肚子很饿,也会委婉的推辞掉了。

其实,只要了解了佛寺用斋的精神和规矩後,将会发现,这些规矩看似束缚,其实,都有其意义和作用,都能安定人心,让人更放松、自在,甚至每个动作都有修行的作用,因此,只要了解後,自然不用紧张。

寺院中,出家僧众上斋堂用食物称为“过堂”,在过堂前,都会有信号表示,有些寺院在斋前都会挂着一个形如云朵般的“云板”,和形状如一条长长的鱼的“鱼板”,这是做三餐报时之用,当听到报时的信号後,即表示可以进入斋堂用斋。

用斋时应食存五观

寺院的斋堂又称“五观堂”,也就是吃饭时要具备五种正确的观念,即所谓的“食存五观”,这五观分别为:第一“计功多少,量彼来处”,吃饭的时候,想到这顿饭得来不容易,是由许多人共同成就的,若能思量到这顿饭的来处不易,就能产生惜福的心。第二是“忖己德行,全缺应供”,思量一下自己的德行浅薄,实在不足以接受这种丰厚的供养,也就是心存惭愧之心。第三是“防心离过,贪为宗”,时时提防自己,不要眷恋食物的美味,助长了贪恋。第四是“正事良药,为疗形枯”,应将饥饿看成一种疾病,把食物当成治疗饥饿病的药,所以,吃东西只是为了治病,不是为了满足囗腹之欲。第五是“为成道业,应受此食”,为了成就法的道业,必须借助这个色身来修行,所以,我应该接受这个供养。

随着时代的改变,虽然各寺院用斋的形式各有不同,有些仍依照传统禅宗丛林过堂的方式,由“行堂”为大众添饭菜茶水;有些则采取自助餐式,由自己盛饭菜,但不变的是“食存五观”,以这五个观念来审查自己的心念,来自我提醒。

如果是以自助餐的方式,在打菜时要遵守秩序排队,应先礼让法师,盛好饭菜後,回到座位,向上问讯便可就坐,坐定,先检查自己是否已端身正坐。然後合掌供养诸佛菩萨,默念“供养佛、供养法、供养僧,供养一切众生”,可另外发愿,例如,再加上“四弘誓愿”。

饭前供养培养恭敬心

佛教和基督教的饭前祈祷不一样。而佛教在饭前所做的“供养”,意义在於培养自己的恭敬心和广大的心量,希望食物能遍法界十方,利益所有一切众生。

接着,左手拿碗,姆指在上,四指在下,如龙含珠一般;右手拿筷,如凤点头。拿起筷子来,先以筷子触碗之右边默念“愿修一切善”,次触左边默念“愿断一切恶”,最後再用筷子触中间默念“愿度一切众生”,这些动作的用意,无非让自己收心、摄心,并时时自我警惕,即使在吃饭时,亦不可放逸。

用斋时,以食就囗,不得屈身或低头,不得嚼出声音,吃食也不可有吞吐声,不可说话,不得偏食,碗筷不可有碰撞声,专心一意地感受吃饭的每个动作,这不但合乎健康的原则,更是禅修活在当下的观念;并且要心存感恩地来享用这一顿饭,为珍惜这个福份,所以,碗内及面前菜盘内都不可有剩馀残食,最後最好用一点热开水,将碗盘内的菜渣、菜汁略刷洗一番,然後一并喝下。

当用斋结束时,会听一声引磬的声音,表示要结斋,这时候不论是否已经吃完,都要立刻放下碗筷,随大众唱诵“结斋偈”:“萨哆喃,三藐三菩陀,俱胝南,怛侄他,唵,折隶主隶,准提,萨婆诃。所谓布施者,必获其利益,若为乐故施,後必得安乐,饭食巳讫,当愿众生,所做皆办,具诸佛法。”後起立问讯,然後顺序到大殿礼佛三拜,完成过堂的仪式。

在这些看似繁复的仪式中,其实,每一个动作,自有其意义和作用,都是与修行、健康、卫生相呼应的精神。明白了这些精神後,不只在寺院的斋堂回到家中也可以应用,让每天的吃饭也成为一项修行的功课。

转摘自《人生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