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圆满--法境


如果相信世间的无奈与不圆满,唯修持力能解,则希望此文能带给大家些许助益。首先,必须认清娑婆之苦,源於人心如瀑流,无一瞬间常住;自心尚且难以驾御,则又如何去控制他人之心念?面对的既是无住的心念,却妄想有所求取,则人我非,分别执着,又如何不丛生,而方寸之地,硬是直当善恶交战之场,如此又怎能不苦?

既知病因,则应对症下药;外求既不得,则唯有善护自己之心性了。「身虽痛苦心莫随,无益之苦当远离」。在缘起法中,我们知道,父子兄弟皆宿孽因缘所生,「我怜汝色,汝爱我心,经千百劫,常在缠缚」,有怜爱则有怨恨,既缠缚,则苦於「剪不断,理还乱」。但这看在佛门三世因果里,真是一种痴行,又有何勘不破的?今世之父兄,或许正是前世的冤家,而今生挥舍不去的亲情,又怎知不是前生咬牙切齿的情仇?所以,善观缘起,了悟因果,思惟正法,当是正本清源之良方了。

且中国之「孝道」,於父母在世时,矛盾与委屈是不可免的。因父母非一「无言」的存在,他们有自己的想法,却未必适合下一代,而当他们提出种种非理性的要求时,子女便无法以一种发自良知,求其在我的精神去成就「孝道」了。当然,倘若他人不能善待自己,必有前因,应本着随缘消旧业之胸怀,逆来顺受,若遇过份要求,亦一本「切莫造新殃」之心境,不与计较。一计较,旧业不仅难消,且更造新殃,则因果链环,轮转不已!

然欲臻至「不计较」之境界,谈何容易?此则有待平日多下功夫了。在未修习纯熟前,「作意」极其重要,亦即要时常刻意地去思念正法,渐次熟习,日起有功,自能於境界现起时,保持正念,一一对治,否则待逆境现前,方寻究佛法,早已手足无措了!

其实事与理,本不相碍。如父子,以理法观之,讨债还债,无债不生,是冤亲,也是债主,故而须随缘以一切功德回向,莫再争那一口气,更结恶缘;但於事相上,父父子子,仍须有别,善者随着赞叹,恶行勿与同流,此乃有所为,有所不为,非於事不同流,则成敌两立,因於理上,仍怀一份善心悲愍,尽一切功德回向,何谓不孝之有?

於世须就事析理,否则不仅迷於事,亦将昧於理,则枉我学佛矣!一如您不着人开妓院、酒家,然而,终一言之,不过是人之「贪」性使然,此人不开,别有他人开,皆无人开,人之私欲,依旧猖狂,依旧有其宣泄管道;面对此共业,问题症结似乎不是在冀求封杀此类场所,而是如何净化人心,消除私欲。只顾在事相上予以评判,否认它,排斥它,归咎於它,却忘了在理念上加点慈悲心,悲愍这种行径,实受业力牵引,身不由己啊!如此将事理合为观之,不亦壑然开朗?透过真理?我们所见之事,应是合乎因果业缘,是合理的,而非崎岖不平的人间事了。

或许难为,但您对「事」之「执」太深,妄计分别,主客对立,终难洞澈真理,事理一旦相违,格格不入,则离佛旨日远,可不深思?而佛道终无捷径,唯有发自内心深处的思惟,着着实实下一番洗炼的功夫,方最为实在。

总觉得您有满腔满腹的不平,若以世俗眼光而论,世事确是不平,却也多是无可奈何。倘於缘生缘灭的假相中,硬是要推逐出一个「完美」之事相,亦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皆仍属虚妄啊!因此,希望在论断人我之馀,愿深思,事相上或许有其缺陷,然在理体上永是圆满的;世事或有迁移,真理却永不变,此一增一减,一动一静当下,合而为一观之,岂非本来不增不减,非动非静?如此您又何以舍圆满不变而就缺陷迁移呢?「青山原不老,因雪而白皑;绿水本无忧,因风而皱面」。若於皑白而面皱,不如使雪溶而风息。这在在皆仅於我人一念之间。

如「仕人」与「隐者」之心境;终究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挂冠求去」,与沽名钓誉以求仕的「终南捷径」,虽於事相上有天渊之别,然就各人理念上而言,皆有自足於己者,此点又何别之有?既自足於「求去」,就不顺再不耻於求「捷径」者,否则若同样苦恼,又何必求去?至此,若有所悟的欲驰入自我之心灵境界,不再是一种逃避,而是想掘取那一点「人人有自足於己者,不示怯亦不骄人」。故要对治自己千般的不平,不妨暂离外在妄计的事表,驰入内心净境,着实地下一番功夫!

一个人是非善恶之观念太强,固可止过,却难免对凡事批判不休,如此易钻牛角尖,导致内心不平。其实坚守道德律固是本份,但更应洞澈自然律;毕竟为善为恶,各在己志,他人既非己力所能控制,但求尽其在我,则又何必去管他人对我是好是坏?

当然,能远离是非最好,否则,即须为自己的情绪找一条合理的出路。既为佛子,应知佛法之可贵,发心薰修,所谓「师父引进门,修行在个人」,自己作病自己医,法师之加持,医师之诊治皆只助缘,只要自己肯如理思惟,如法修行,总是得见些许助益的;届时,秤一秤世间,男女老少,是非善恶,无一不是佛性真如。我佛必不诳语,惟冀众生修行莫要「偷工减料」罢了!最后 愿常念——三宝恩泽 无怨无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