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也自在 --- 古晋.蔡明田居士
佛法住世, 是为众生之安乐, 所谓安乐, 离苦是主要的目的, 然而佛法的宣扬, 使人了解出世间法的真谛更为重要。生、老、病、死是人生的过程, 自古而今无一幸免, 所以了解生死之法则, 并非一件悲惨的事。把生死处之泰然, 生得安乐, 死也自然但肯定死后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把握, 那麽在人世间的处境必定自在。
世间人因为怕死, 而不敢面对死, 虽然明白这是一件人生身后的大事, 害怕谈论死, 不肯了解死的事, 结果也无法逃避这个事实。为何世人要逃避谈论及面对人生最重要的一件 大事呢? 究其原因是世人怕死, 怕死的原因, 因为不知生之由来, 死之所去。
一个了解“因果”和“缘起”的人, 对人生最后的一件大事“死”必定自在, 随时随地都可接受 死,认识它是一件真实的事, 不过肯定要有把握身后响往的地方, 就是阿弥陀佛的西方极乐世界, 那死, 身后这件大事, 必定不是不愉快的事情。
如果故意不面对及逃避死事, 不相信死将会随时随地来临, 不肯相信死事是必然的事实, 处处想寻求不死的方法而有所忌讳地避开它, 也不做妥善安排身后这件大事, 为身后的大事预先绸缪, 那麽这种心态的人生, 是处于可悲、恐怖, 不自在的境界, 而且将是往生净土的障碍。不肯确信死亡是自然律的现象, 结果也逃不过这一关, 而且将面临死的不自然, 处于恐怖、悲惨之中, 这何尝不是人生身后大事之遗憾。
浩瀚佛法中, 佛陀因一大事因缘无问自说“弥陀本愿”在经中佛陀宣讲弥陀世界, 尽其详尽, 描述极乐世界的美妙境界, 唯有的目的是通过美妙的比喻, 使众生响往彼世界, 了生脱死, 这是佛陀慈悲, 为世间人的身后大事的安乐, 而阐述的“弥陀愿力”。
日本净土宗大师, 法然上人说, “我们的心愿彻底专心闻信弥陀的本愿, 直到成为真实幸福之身, 绝对的幸福是不管什么时候死亡, 都已注定能往生弥陀净土的一种大安心, 大满足的幸福, 因为在世上已经能明朗快活地生活, 死后也一定往生净土。”所以说, 这种心境是一种“活也可 以”、“死也可以”之大安心, 而且死亡也不成为障碍的喜悦。
住在美国之西藏上师索甲仁波切, 在他的著作“西藏生死书”中有一段描述一般人对死亡的心态 。他说, “大多数人不是否认死亡, 就是恐惧死亡, 连提到死亡都是一种忌讳, 甚至相信一谈到死亡就会 招来不幸。像这种人的处境是最悲哀和不幸的。”
中国近代净土宗大师, 印光大师在兰若之入口墙上大大地写上死字, 意欲提醒自己精进勇猛修行, 因为死亡这件事会时时刻刻到来。
人生无常, 世事多变, 惆怅、孤单和寂寞的月夜, 更能撩拔起思潮, 回顾十年来, 许多友好, 一个个在人生潮流中消失, 生前无缘亲闻佛法, 生死糊涂, 但望佛菩萨加被, 领往弥陀净土, 免受轮回六道之秧。
摘自居士林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