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 土 问 答
我 认 为, 只 要 能 够 相 续 念 佛, 默 念 就 好 了, 又 何 必 出 声 念 佛 呢?
答: 唐 朝, 飞 锡 大 师 说~
为 了 避 免 念 佛 心 松 散, 就 应 该 出 声 念 佛。 更 何 况, 华 严 经 说, 宁 可 遭 受 一 切 苦, 也 不 愿 没 有 听 到 佛 声; 更 不 愿 享 受 到 一 切 尘 乐, 却 听 不 到 佛 名。
试 想, 我 们 若 是 把 佛 号 念 出 声 音 来, 众 生 听 到 了, 就 可 以 为 众 生 种 下 佛 号 的 功 德, 触 动 他 善 良 的 种 子 赶 快 萌 芽 成 长, 这 就 好 比, 春 雷 惊 动 百 草 一 般。 从 这 个 角 度 看 来, 又 怎 么 可 以 轻 视 出 声 念 佛 的 功 德 呢?
念 佛 者 要 发 愿 往 生 净 土, 这 是 学 佛 人 很 重 要 的 事 情, 应 该 要 用 什 么 样 的 心 态 来 发 愿, 才 能 真 实 不 虚 呢?
答: 宋 朝, 永 明 大 师 说 ~
念 佛 发 愿 的 时 候, 要 恳 切 真 诚, 单 单 纯 纯 的, 不 要 杂 有 其 他 的 念 头。 就 好 象 即 将 受 刑, 已 无 来 时; 也 好 象 处 在 监 牢, 急 想 出 离; 也 好 象 被 怨 贼 紧 追, 惶 恐 得 很; 又 象 水 火 相 逼, 刻 不 容 缓。如 此 这 般 地 真 诚 发 愿, 修 行 的 功 德, 必 定 不 会 虚 弃。
如 果 心 里 的 感 受, 并 没 有 和 嘴 巴 说 出 的 愿 文 一 样 恳 切, 对 于 净 土 的 信 愿 轻 薄, 并 且 没 有 念 念 相 续 的 心, 还 时 常 间 断 而 没 有 念 佛 的 话, 凭 著 这 种 懒 散 的 念 佛 态 度, 若 想 往 生, 恐 怕 会 被 业 力 牵 引。 现 在 是 「因」, 未 来 是 「果」。 我 们 都 应 该 了 解, 念 佛 发 愿 的 「现 在 因」, 如 果 是 真 实 恳 切 的, 「未 来 果」 的 如 愿 往 生, 必 然 是 不 虚 的。 好 比 说, 合 唱 的 声 音,如 果 调 和 得 很 好, 唱 出 来 的 歌 曲 就 会 听 得 顺 耳; 也 好 比 说, 树 木 生 得 直 挺 的 话, 它 的 影 子, 自 然 就 会 是 端 正 的。 学 佛 人 必 须 注 重 「现 在 因」 的 培 养, 「未 来 果」 才 有 可 能 如 愿 呈 现。
身 处 红 尘, 外 缘 俗 务 一 大 堆, 常 常 会 有 「心 不 由 己」 的 无 奈, 应 该 怎 样 自 觉 自 省, 才 能 好 好 的 念 佛 呢?
答: 宋 朝, 遵 式 大 师 说 ~
在 繁 忙 的 现 实 生 活 里, 许 多 外 缘 俗 务, 常 会 接 踵 而 来。 念 佛 人 即 使 是 处 在 「心 不 由 己」 的 红 尘 里, 内 心 也 不 能 遗 忘 佛 号, 更 不 可 因 为 事 情 忙 碌, 就 把 净 土 的 想 念 丢 到 脑 后。 打 个 比 方 说, 在 你 的 心 中, 惦 记 着 一 件 很 重 要 的 事 情, 这 件 事 情 在 一 时 之 间, 还 没 办 法 去 做。 虽 然, 你 还 是 要 讲 话、 要 做 其 他 的 工 作, 可 是, 这 些 都 不 会 妨 碍 你 去 想 那 件 要 事 吧!有 时 候, 如 果 「失 念」 了, 要 随 时 随 地 把 念 头 拉 回 来, 拉 久 了, 念 头 自 然 就 会 乖 驯, 渐 渐 的, 习 惯 成 自 然, 从 乖 驯 转 变 成 清 净, 然 后, 把 清 净 单 纯 的 念 佛 心, 再 坚 定 起 来。 以 后, 念 头 就 不 会 乱 窜, 也 不 必 再 费 心 拉 来 拉 去 了。
楞 严 经 说: 清 净 心 愈 坚 固, 就 愈 能 遮 除 恶 念 的 生 起。 即 使 偶 有 恶 念 会 随 缘 浮 起, 也 会 被 念 佛 忆 佛 的 净 念 冲 洗 掉, 总 不 会 去 做 坏 事 的。 纵 然 不 由 自 主 地, 又 随 着 恶 缘 做 了 恶 业 时, 自 心 也 要 自 觉 自 省, 存 着 仁 厚 之 德, 虚 心 忏 悔, 这 才 不 致 于 会 犯 下 不 可 收 拾 的 恶 业。 这 种 道 理, 就 如 同 身 怀 香 气 的 人, 即 使 处 在 臭 味 杂 陈 的 环 境 里, 也 不 会 染 臭。 处 于 红 尘 中 的 忙 碌 人, 都 应 该 如 上 所 说 的 忆 佛 念 佛。
诸 佛 菩 萨 和 古 往 今 来 的 圣 贤 大 德, 为 什 么 一 直 要 劝 人 专 称 「南 无 阿 弥 陀 佛」 的 名 号 呢?
答: 唐 朝, 善 导 大 师 说 ~
诸 佛 菩 萨 及 圣 贤 大 德 之 所 以 要 劝 人 专 持 「南 无 阿 弥 陀 佛」 的 佛 号, 而 且 一 心 修 行, 是 因 为 这 个 法 门, 非 常 殊 胜 又 容 易 成 就, 只 要 念 念 相 续, 福 慧 自 然 具 足, 即 能 如 愿 往 生。 若 能 念 念 相 续, 信 愿 坚 定。 那 么, 十 个 人 念 佛 , 这 十 个 人 就 如 愿 往 生, 一 百 个 人 念 佛, 就 一 百 个 人 往 生。 为 什 么 呢? 因 为 具 有 下 列 四 个 理 由, 所 以, 念 念 相 续 的 念 佛, 可 以 不 分 上 中 下 三 根, 都 能 蒙 受 法 喜。
一、 心 无 杂 缘, 一 心 念 佛, 得 到 正 念。
二、 与 佛 的 本 愿 相 应, 有 佛 的 加 持 力。
三、 从 教 理 与 事 修 上 来 说, 能 够 念 念 相 续 而 一 心 不 乱 的 话, 本 来 就 可 以 生 死 自 在, 如 愿 往 生, 这 是 很 自 然、 很 合 理 的 事。
四、 净 土 法 门 出 自 经 典 所 说, 佛 陀 的 言 语, 可 以 深 信。
相 对 的, 如 果 不 能 够 一 门 深 入 而 一 心 念 佛, 杂 修 多 门, 或 杂 念 太 多, 那 么, 就 与 上 列 四 项 相 违 背 了。 如 此 一 来, 在 一 百 个 念 佛 人 当 中, 能 够 往 生 一、 两 个 已 经 很 难 有 了, 一 千 个 念 佛 人 当 中, 也 难 得 会 有 三、 四 个 人 能 够 如 愿 往 生。